第114章 戰事將起(1 / 3)

不知不覺中,麥子早已經收完了,播種的冬小麥也已經長出了苗。

一群群壯實的漢子,挑著一擔擔的糞水,往返於山上山下之間,田間地頭一片繁忙的景象。

老人帶著小孩在田間地頭除草,大一些的孩子則收集稗草種子,他們這是要拿回去換糧食。因為楊義曾經說過,兩鬥稗子可以換一鬥麥子,所以大人們便讓這些放學的大孩子,去收集稗子。

老婦人指導著年輕的小娘做女紅,教他們怎樣紡好紗、織好布、繡好圖、縫好衣服。楊義其實想改變這種風俗的,就是不管男女都可以做女紅,不管男女都可以下田幹活。

可是,男耕女織的觀念,在這時候根深蒂固,隻要是稍作改變,自己便引來巨大壓力。就算是奴隸,也敢向他頂嘴幾句嘴。

沒辦法,楊義隻能聽之任之了。現在沒有後世那種環境,不可以亂改變的,如果強行改變,是要出事的。

經過了兩年的發展,金溝村的村民已經是,關中大地上最幸福的人了。他們有一個有權有勢的家主,而且這個家主對他們還極好,從來沒有打罵過他們,更沒有強迫他們做不喜歡做的事。

讓他們自己憑著雙手創造財富,村裏一視同仁。不管是奴隸,還是良人,互相之間都沒有歧視,每到有紅白之事時,都互幫互助。

他們雖然不是很富裕,但手上也有些餘財。手上有錢,家裏有糧,憑本事幹活,靠力氣吃飯,相比於其他地方的人來說,他們真正的過上了小康生活。

所有的麥田都種上了麥子,他們起早貪黑的挑糞水澆地。他們的努力終於得到了回報,在麥苗長到三四寸時,終於迎來了第一次下雪。

雪一下,便沒有其他活幹了。楊雲又組織大家將自家的窯洞加寬、加深,在裏麵盤火炕,再在窯洞門口搭個棚子,可以用來煮飯、擋風、擋雪等。

經過近兩個月的思考、修改,楊義終於將一本《今後發展細則》交給了楊雲,裏麵的指導方向便是,金溝村未來五年的所有發展計劃。

有了這個細則,楊義不用再親力親為、事事指導了,由楊雲他們按照細則上的事項,做細致安排,穩步向前發展就可以了。

隨著天氣越來越冷,北方草原肯定受不了了。

他們一定會南下搶劫,小股搶劫道,大軍攻城拔寨。劫道不能成為出兵的理由,但肯定會有大規模的攻城拔寨,到時候就有出兵的理由了。

北方草原的人受不了,南邊的唐朝人又何曾不是一樣,而且比他們更慘,一個個被凍成了孫子。

北方人以牛羊肉為食,這樣可以有更多的脂肪抵禦嚴寒。他們的衣服多以羊皮製成,雖然重,但保暖。

而唐朝士兵的衣服多以麻布製成,而且裏麵沒有棉,要想得到保暖隻能多穿厚一點。穿厚的話又變得笨重了,再被冰一凍,就變得又硬又冷。

幸好楊義有先見之明,在冬天來臨之前,他已經為自己製作了兩套羽絨服。也給王豔做了三套,女兒做了四套,十個巨人每人兩套,還剩下一套留著有用。

由於材料足夠多,他們挑完之後,還剩二百多套。楊義便做主了,將一百多套拿出來,孝敬那些六十歲以上的老頭、老太太,剩下的給那些勞動模範。

這一小動作,頓時又引起了村民的一陣轟動。由於這些鴨毛是從外麵收回來的,在經他們的手將鴨絨扯出來曬幹,再塞進縫好的衣服裏。

他們是知道這一件衣服,所用的成本是多少錢。沒想到主家那麼舍得,那麼貴的衣服,都舍得賞給他們。

這令他們感動不已,更堅定了他們死心塌地跟著楊義的想法。哪怕是用刀架在他們的脖子上讓他們離開,他們寧願選擇死,也不會離開這裏。

其他地方的人,聽說了這裏的情況後,也有很多人想搬來這裏住。後來經過楊義的簡單考核後,又收了五千人進來。但他們並不是住在金溝村這裏,而是住在藍田縣邊上,把那一邊的荒地也全部開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