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義的振州得到了三萬八千人的補充,往後的日子又陸陸續續得到了幾千人。他有了充足的人手,可以將建造海船和建造鹽田同時開工了,缺少的糧食也源源不斷的從交州那邊運來。
其他產業也正有條不紊的進行著,男女都有相應的事情做,如金溝村一般分工明確,各司其職。
楊義把這些事情安排下去後,便趕往昌縣指導工作。昌縣雖然多山,但都是低矮的丘陵,地勢比較平緩,正是發展種植業的好地方。
楊義在那裏安排人開辟出了一塊上千頃的旱地來,將這地周邊密密麻麻的種上椰子和其他果樹,中間留著種他心心念念的胡椒。僅這一塊地就可以安排上千人進去打理,栽種果樹的同時,他也親自督導昌縣縣令發展其他農作物。比如水田種水稻,旱地種麥子,池塘種蓮藕等,盡量利用每一寸土地,壓榨每一寸土地的經濟價值。
在昌縣忙了一個多月後,他回到了感恩縣,這裏正有一塊塊鹽田在海灘上鋪,一直延綿到振州城南的灘塗上,足有數十裏長。雖然有很多地方沒有完工,但圍海建壩已初見雛形,隻等以後慢慢來了。
而振州城東四十裏的山那邊有個小海灣,這裏正式養殖珍珠基地,漁民在別處捕獲的小珍珠蚌,都通通丟到這裏來養著,等到以後有珍珠了再進行人工培育。大珠蚌破開之後獲得了數百顆大大小小的珍珠,隻等那些海蚌稍大些再操作了。如今的珍珠蚌還沒有長大,而且這裏水淺泥沙厚,正是珠蚌繁殖的好地方。
檢查完這些又是半個月過去了,楊義又馬不停蹄的往東邊的萬縣港。而這邊的事情有點棘手,雖然此地已經有一萬多百姓,但開工的地方挺多,而且都是體力活,糧食消耗非常大。
齊家父子分工明確,帶領幾千新投靠的人構建縣城,老弱婦孺幫忙洗衣煮飯送茶水。齊三思親自上陣,帶領一千多族人在那小海灣裏建船塢,日夜都吃住在那裏。
可當楊義到這裏時便愣住了,這特麼的是什麼鬼?隻見海邊有三個木工工地,工地上亂七八糟的擺放著各種木製構件,三艘已鋪好龍骨的船躺在那裏,正被人一塊塊木板的往上裝。
齊三思見是楊義來了,他馬上放下手頭上的工作,親自陪同楊義視察。
“侯爺,你怎麼來了?來之前也不通知屬下一聲,好讓屬下為你接風。”
“別貧嘴,大家都挺忙的,你給我介紹一下你下麵那是啥東西?”
“你說那個呀,那個就是船塢呀。”
“船塢?怎的亂糟糟的,到像是個木材加工廠。”
“侯爺,這可不就是木材加工嘛!”
楊義尷尬了,他忙轉移話題:“我怎麼看這些船隻有二十丈的樣子?”
“沒有二十丈,隻有十五丈,這是這時候能造的最大的船了。”
楊義聽到他這話不由皺起了眉頭:十五丈,按照這時候的一仗兩米三來計算,還不到三十五米,這船也就是這時候流行的平頭船。
“侯爺覺得哪裏不對?”齊三思看到楊義皺起了眉頭,他便覺得楊義肯定發現了問題,或者是對某方麵不滿意。
“嗯,是不對。不是,是船小了點。”
“十五丈還小嗎?那侯爺覺得多大才叫合適呢?”
“起碼五十丈吧!”
“什麼?五十丈,這,這怎麼造呀?”齊三思冷汗都出來了。
“這樣吧,我先畫圖紙出來給你們造兩艘模型看看效果,如果可以的話再按照我的方法來建造。若造不了五十丈,最起碼也要造個四十丈吧!”
“什麼?四十丈?這得多大的船,船板木材的粘合就是個大問題!還有怎麼完成龍骨的鋪設?怎麼形成船身強大的抗壓能力?這可是大問題,萬一碰到了風浪是很容易折斷的,船一旦被折斷了那可是船毀人亡的下場!”
“別緊張,到時候我打算用鐵來做船的龍骨。”
“鐵的龍骨?侯爺,你不是開玩笑吧?在哪找得到那麼大一條鐵?”
“你看我像開玩笑的樣子嗎?你先弄好造的這三隻船,等我送來圖紙再教你怎麼弄。我要的就是最大的海船,沒有那麼大的海船怎麼出海?”
“侯爺要那麼大的船幹啥?目前的十五丈已經夠用了。往西可以跑去交州,往東可以跑廣州,甚至北上江南之地都綽綽有餘了。”
“你不懂……對了,你先祖是怎的跑到那荒蠻之地的,也是用這種船嗎?”
“當然,而且當時還沒那麼大呢。”
“這麼小的船都能跑那麼遠,想必在途中遭了不少罪吧?”
“那是一定的,海上行船一兩個月不見陸地是司空見慣的,喝水都是問題,更不要說糧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