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四海還很客氣的問了采訪者是哪家報社的記者,回答是《人人日報》的。
那可是官方報紙,許四海頓時肅然起敬。
記者問是怎麼想起來售賣艾葉菖蒲的?
許四海沉思片刻說:首先是家裏窮想改善生活,還有就是日下正當端午時令;隻有艾葉菖蒲是應季產品。
這是千百年流傳下來的老傳統,城裏老輩人都需要,而這些農產品城裏又不出產。
“最主要一點就是,這玩意不需要本錢!”
“說得好,很實在!”記者又問:“明天還會來嗎?”
許四海告訴記者,艾葉生意極好,老百姓的需求量很大,他會做到端午這天的早上。
隨後記者又問了他家庭情況,和他道了聲生意興隆便滿意的走了。
這天晚上,許家父母得知兒子還接受了記者采訪,大為振奮,認為老兒子出息了,都能上報紙,還在村裏到處宣講。
許家的老朋友;貨郎馬天賜聽說後更是賣力的替許家宣傳,以至於整個老營公社上上下下全都知道了。
他們的本意是想炫耀下兒子,而在村民聽來這是在鼓勵進城經商,對許家卻起了反作用。
端午這天的早上,進城的頭一班長途汽車站上,坐的全都是酸棗峪的村民,滿車廂都是艾草的味道,都快成了艾草轉車。
今天也是銷售艾草的最後一天,也隻有一個早市可以做。
許四海也是備足了貨源,早上他今天自己就帶了兩擔艾草,一個小時後他的兩位師兄還會給他送來兩擔,準備在大柵欄很賺一筆。
想著等到端午過後,無論如何都要逛一次潘家園鬼市,好多收幾件珍品。自己兜裏有錢,不怕買不到好東西!
待他到達大柵欄,竟然已經有好多人在等候,問過才知道他們都是看了報紙過來的,還說報紙上把他大大的誇獎了一番。
說他善於動腦筋,化不利為有利,充分利用了家鄉的農業資源,這才是最值得表揚的,還希望廣大農村同誌要多多學習。
艾葉銷售之火爆自不必說,一個早市,許四海再賺240塊錢。
這一個端午季節,許四海一共賺了一千多塊!
相當於在工廠上班,每月36塊的小青年三年的工資。
巨款!
晌午前許四海生意結束,他手上提著四包餑餑開始往積水潭汽車站走。
餑餑其實是許四方是準備送昌平魏大媽的,人家白送自己好些老物件,自己不能不表示下。
還有就是魏大媽兒子魏東山,那可是京西鋼廠基建科長,也是要拉攏下關係的。
路過臨水胡同還看到趙大媽正在胡同口等他,“孩子,看來你是早已經準備好了,老蕭正在家裏呢。”
這倒是個好機會!
許四海方覺得自己手上剛好有四包餑餑,可以當禮物送出去,說不定就能成功。至於魏大媽的禮物,等會再買就是了。
趙大媽:“我來替你幫腔!”
一陣敲門,再加上趙大媽洪亮的嗓門,一會時間蕭越老頭就出來開門。今天老頭穿著白色老頭衫,臉上的胡子也刮的挺幹淨的,看上去像是換了一張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