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琳琅的生意以及周姨醬菜,都被帶到了對岸去進行銷售,有了港市的分銷商,身價成倍增長,每一個華人都有一個華國胃,周姨醬菜的味道特別的好,一經推出就賣脫銷了。
合作的第一年,港市那邊的經銷商就給巧娟帶來了數十萬的利潤,有了錢的巧娟,也擴大了自己的廠房,招了很多人,甚至打算下一年在老家開一個分廠。
九八年,巧娟的目標達成,如願以償在老家開了周姨醬菜分廠。
巧合的是,分廠的廠長,是謝懷宇。
他大學畢業之後,在外麵工作了一年,後來回來四亞跟以前的一個女同學結婚,就這麼又回到了謝國居的豬場上班。
謝國居是覺得後麵這十多年,他的品性都是大家看在眼裏的,就推薦給了巧娟。
“這孩子不錯,品性沒問題,又是咱謝家人,有文化有文憑能吃苦,我是覺得他在你這邊工作更合適,你看看能不能收。”
巧娟也算是看著他長大的,也了解謝懷宇是什麼品性,就接納了丈夫的建議。
後來在老家開分廠,更是直接將分廠交給了謝懷宇管理。
謝懷宇陪著妻子在四亞兩三年,妻子也感動於他的陪伴,正好孩子也三歲了,帶著也不太累人了,就陪著謝懷宇回去紅旗村常住了。
謝懷宇的妻子還算有錢,家庭生活的條件自然是不差的,謝懷宇就把繼續掏出來一半,在老家的小鎮上蓋了個不錯的院子,一家三口住在鎮上。
爺爺和親爹的房子,他早兩年前就已經寄錢回來讓他們翻新了,打算等多存一點錢,給爺爺和爸爸搞個小賣部什麼的開著消磨時間。
畢竟他兩身體一直不是很好,就這麼將就過日子的,之前做了幾年的大棚,現在有了更大規模化的大棚果蔬,他們兩得到的利潤還不夠吃飯的錢,謝懷宇也就有了要給他們兩個開個小賣部的想法。
同年,謝琳琅開始資助一些農校,她可不是直接捐錢。
人心不能隨意往好處想,語氣後期有麻煩或者自己被自己膈應到,幹脆將資助的方向,直接從農校的設備上還有個人補貼優秀的農校學員學費上進行幫助,謝琳琅這三個字,不再隻是四亞耳熟能詳的名字,而開始滲透到了千家萬戶。
九八年的華國,無論是科技還是經商之路,已經百花齊放,除了謝家過得風生水起,沈固的科研事業也一步一步收割了一批批的資金回籠。
他隻捐贈了幾樣早期的一些很核心的技書,九零年開始就比較側重於自我發財。
當然,得了錢財的他也不囂張,反而低調的在四亞那個屋子裏,跟妻子和閨女過著普普通通的生活。
這幾年,媳婦做扶貧的事業,大力倡導養殖土豬,一人之力推動了這件事的達成,沈固也算是不落後,彩電冰箱摩托車等民生電器,價格硬生生被他降到了一個極致,連許多溫飽家庭都能買得起這些家用電器和交通工具。
是有些管理層的人士,建議過沈固,應該提價,還有就是質量太好的話大家更新換代的需求就小,有可能造成庫存的一個堆積,後續的發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