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科技園(1 / 2)

這天,剛完成所有的麵試。酒店裏就來了一位不速之客。這位名叫盧卡斯的布政司官員,是受彭定康的委托,專程前來邀請馬由,去考察“弘崆科技園區”項目。

馬由聽盧卡斯的來意,也稍稍有些吃驚。這項目他有印象,卻不知總督這麼著急。那天在總督晚宴上,彭定康借讚揚藍星集團,以高科技為本的企業理念話題,引出了這個項目,並建議藍星集團填補弘崆高科技產業領域空白。馬由即刻明白了這位老狐狸的意思,默契地承諾看過項目後,會慎重考慮收購。當時是客套話,可現在他們就來踐約了。

馬由也沒猶豫,隻要和他理想大方向一致,手段和過程,不會太糾結。立刻叫來兩位工程專業的助理,在這位官員陪同下,乘車前往科技園區。汽車一路北行,經荃灣區,進入弘崆新界西的元朗區。

一路看來,新界地界上沒了弘崆的繁華。山丘、農田、森林、村莊,一派田園景象,好似時代的步伐,在這裏按了暫停鍵。與人們心目中的國際大都市形象,毫不沾邊。

交通也不便利,車輛在蜿蜒的道路上,行駛了約50分鍾。馬由從前世資料中查閱,直到1998年三號幹線及大欖隧道啟用後,元朗區交通才得以改善。

穿過已有密集高樓的元朗小鎮後,來到了臨後海灣處一片弘崆難得的平地,舉目望去,幾架塔吊孤零零矗立,整個工地沒有一台機器轟鳴,隻有附近農戶放養在這裏的一群小雞仔嘰嘰鳴叫聲,在這一片淒涼中,帶來一點生氣。這裏就是已停工近4年的科技園區。

這個園區,是彭定康上任衛奕信的成果。這位男爵熟知中國事務,曾於1980年代負責與華方起草《華英聯合聲明》,後來又在華英聯合聯絡小組中擔任首任英方首席代表。在1986年12月,時任弘崆總督尤德爵士突然逝世,英國政府遂決定以衛奕信接任。

正因他的工作履曆,吃透了英國當局的真正意圖。衛奕信在任6年,全力貫徹英國撤離弘崆的政策,1987年青荃大橋建成;1989年第二條海底隧道通車;奔達中心、會議展覽中心、交易廣場及新中銀大廈這些80年代最宏偉的建築均於1988年竣工;紅磡灣、西九龍,中區——灣仔及青洲4個填海區的工程於1987年動工,新市鎮將軍澳亦在任內建成……。

大基建客觀上,有利於一個地方的長遠發展。但百年殖民,這要回歸了,才想起大搞建設。這個時機的選擇,稍作分析,真實意圖不言而喻。

緊隨其後,彭定康同樣玩的這一套,弘崆國際機場、青馬大橋、汲水門大橋……。總之,錢不花完不罷休。還順帶撈一票民心,以及樹立英國在國際上的形象。讓後來管理者,因財政短缺以及大多基礎工程已竣工,而在很長一段時間無法超越。久而久之,就有了對比,若再加上一些有心人鼓動,到那時,自然就會形成“今不如昔”的感受。甚至……

不得不說,老牌殖民帝國,在異國他鄉玩弄的這一套手法駕輕就熟。

但衛奕信是一位政治家,他也清楚弘崆的經濟結構十分畸形,稍微懂點經濟的,都會以為詬病。於是為了體現他的治理水平,同時也是掩蓋其真實目的,便“頭腦發熱”,規劃了這個高科技工業園區。美其名曰是為了弘崆的經濟結構改革之舉。

無奈,弘崆彈丸之地,地價不菲、人工高昂、市場狹小,尤其缺乏產業鏈支撐。項目對國際大型企業、研究機構等,完全缺乏吸引力。而本土企業大多炒樓為生,沉浸在地產行業樂不思蜀,哪有興趣和資金投資高科技產業。加之這個園區地處弘崆相對偏僻的新界西。交通不便、短期內沒有多大地產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