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由不直接將技術貢獻出來,而是將其作為材料產業中的一筆生意看待,且是可持續較長時間、多個領域的生意。如此可保持長時間和軍方供需關係,並因此而獲得一定程度的保護,無論是政策方麵、還是其他方麵的壓力。
藍星集團也需要這類鋼材,發展船舶製造等產業。因而一次性貢獻出材料的配方和製造工藝,馬由是不會考慮的。由此也可以成為一條鯰魚,促進國內一些大型企業和研發機構的改革及進步。同時也可能因為競爭,而降低軍工產品的製造成本。
雖馬由有更多、更好的合金材料技術,但在這個市場經濟剛起步不久、相關法律和產權意識暫未健全的時代,藍星集團不能過於慷慨,盡量采用商業手段,哪怕是貢獻,也需要一定的交換條件。否則以後所有好心的貢獻,都可能被人誤解並成為習慣,甚至發展到索要的地步。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則。
對應電磁彈射係統、電力推進動力總成、電力綜合利用係統等,馬由承諾藍星集團,可在3年內完成其核心控製係統、雷達核心電子元器件、跟蹤係統關鍵及難點部件的研發和生產,屆時可供軍方在軍工科研機構的方案之間選購。
一句話,就是建造難度他可以協助解決其中難點部分,從而樹立大家的信心。
其實,按馬由本身對航母不是很感興趣。建造昂貴、使用及維護成本同樣巨大,實際作用卻極小。大多數時間,是大國針對小國的壓製性工具。大國之間,撇開核武。航母未必是最強力的威懾性武器。一旦擁有精準製導的超高速導彈,緩慢移動的航母,就好比靜止的靶標一般,無法發揮其作用。
而馬由就擁有遠超這個時代的超高速導彈技術,以及精準的導航技術,而且還是生存能力極強的綜合製導係統。哪怕是沒有衛星,也有精準瞄準目標的能力。且與摧毀對方衛星能力匹配,基本就無敵於天下了。
但這次他沒有將這種不對稱戰爭方案貢獻出來,主要基於兩方麵原因:
其一是導彈的研發和生產周期相對航母而言,極為短暫,隨時可根據國際國內形勢,拋出這種大殺器的技術方案並在極短時間就可生產出來,也不耽誤什麼事。
且導彈攻擊已是戰爭狀態才能使用的手段,對付周邊小國,這樣的導彈是牛刀殺雞。可以預料,大國之間在未來較長時間,都不會有真正的戰爭,哪怕是局部衝突概率也極小。所以,超高速導彈真正的作用,其實還是威懾作用,平時無法使用。
其二是航母是華國海軍數十年的夢想,也是振奮國人信心的重器。且航母的確非常直觀,一旦周邊有事,航母戰鬥群就震懾周邊這些宵小而言,比高超音速導彈有效許多。馬由很清楚,即使他拋出了比航母更廉價、更高效的戰略武器,也無法改變大家對航母的渴求。
不可諱言,他一直記得“升米恩鬥米仇”。且第一次和相關部門打交道,即使懷有對祖國無盡的熱愛,也首先是建立在確保自己安全、藍星集團正常發展的前提下,實現和祖國共贏。他不懷疑高層的胸襟,但誰能保證內部沒有泄密或其他意圖者。所以需一步一步往前推進,而非一次性拋出許多領先的高科技資料。
航母話題結束。馬由見幾位首長眼神,也知道他們需要什麼,畢竟航母戰鬥群是一個綜合係統,其中艦載機本就是重要構成部分。於是,也沒有賣關子,直接開啟了艦載機的圖紙。
這是一款綜合性極強的機型。減少特殊的起降裝置和折疊翼,就可搖身一變成為空軍主力戰機。這是馬由考慮到僅為海軍做貢獻顯然不夠,他以後更多要仰仗空軍給自己和藍星集團一些方便,比如已訂購的私人飛機,就時常需要空軍批準航線。這款戰機方案,其實也算給空軍準備了一份大禮。尤其是先進的航空發動機技術,以及機型的設計理念。都是可以完全照搬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