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七章、送子道人?(2 / 2)

二妖也知道施梓是從東土大唐而來,以天朝上國自居,所以對天竺國有如此看法也不足為奇。

隻是他們不好明說自己心中顧慮,便都苦著臉不說話。

施梓意味深長地說道:“你們不想說也無礙,反正有些事情,早晚都得遇上,所以最好心裏有個準備,免得到時隻餘惶惶。”

一番話說地二妖是捉摸不透,心裏也更加忐忑。

這天竺國可不比先前路上那些小國,分成各郡,每郡其實就相當於一國之闊了。

施梓他們首先來到的,自然是那原著中大旱三年的鳳仙郡。

說起來這段劇情,施梓也是印象深刻,這裏麵充分體現了原著中那些神仙的“人性”,或者說“惡性”。

就因為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玉帝就讓此地大旱三年,令百姓民不聊生。

堂堂玉帝,覺得自己被得罪了,不直接去尋得罪自己的人,反倒遷怒於旁邊無辜,這是什麼道理?

而且旱了三年還不算,許下的條件也很苛刻,什麼雞啄完米山、狗舔完麵山、燈焰燒斷金鎖之類地,而且米山麵山還是會循環再生的,這不就是故意搞事情麼?

當時施梓看到那個的時候,對天庭和玉帝的印象就姬叉,哪怕是到現在也沒有改善。

要說他對於佛門、如來的看法,跟千百年來禿頭們的形象有很大關係,那對於天庭玉帝,就真完全源自於這個故事的影響了。

反正在他看來,兩邊都不是什麼好東西,或許也有些能夠超然物外的,比如說地藏王,比如說須菩提、三清至尊,但大部分跟普通人、甚至是冷血無情、無心無性之人沒什麼區別。

當然,施梓也很清楚一點,且先不說原著本就是不同時代的作品,其邏輯和理念與現代人有很大不同,裏麵的神仙其實也有自己一套行事邏輯。

若真站在玉帝的角度來瞧,他因為郡侯不禮敬天神的行為而降下災禍,然後要讓郡侯誠心悔過才能夠降下甘霖,似乎也不算是錯誤,隻能說是其中忽略了那些受苦的百姓。

不過試想一下,把玉帝當成皇帝,把郡侯當成臣子,皇帝處罰臣子,也從來不會計較因此會連累到多少人,隻求達到自己懲戒的目的而已。

其實是一樣的道理,別說在玉帝看來那些百姓算不上什麼,就是在皇帝看來,不也差不多。

便是那郡侯自己,若不是治下還有許多豪紳貴族們的壓力,單單隻是因為百姓的緣故,他也未必會做那麼多。

不過不管怎麼說,既然已經知道會產生這樣地“後果”,施梓來到鳳仙郡,自然也要拜會一下那位郡侯,趁著事情還沒發生之前,盡量先做些什麼。

事情的起因竟是源於郡侯家裏的不合,雖然玉帝的這個邏輯十分感人,但施梓也覺得此事能夠折射出來一些東西。

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還有家和萬事興,普通人的家庭對於個人事業的影響都很大,何況郡侯這種封疆大吏。

而且這種事情也不獨獨是一方的問題,施梓雖然也知道清官難斷家務事,但先看看他們到底是什麼回事,再做打算也不遲。

故而到了這裏之後,施梓便又當回了自己的“獅心道人”,準備先給這位郡侯來上一課,教他要如何禮敬上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