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宥嫣遊的是萬裏長城。
長城始於戰國,原本是各個小國修建的,秦一統天下後,把這些片段串聯起來。
有句話叫“明修長城清修廟”,明朝和蒙古族的關係惡劣,皇帝要修長城建立防禦戰線。而清朝,在奪取政權之時,團結了蒙古力量,打下江山之後,用“和親”的方式安撫蒙古族,因此長城無需多修,而要通過建寺廟的方式實行溫和的民族政策。
其實長城修得再多再好,外敵若要入侵,還是另有渠道的。雖然它不能百分百有效地防禦敵人,抵禦價值或許並沒有傳說的那麼大,不過後人也不可否定它的曆史功績。它是一種象征,象征著邊陲不可侵犯,國家禦敵的堅決態度。
萬曆年間,努爾哈赤帶著人假扮商人潛入撫順,並順利地拿下該地,從此攪得遼東地區民不安生。
說起萬曆,這可是明朝的一個重要轉折期。
張居正是明朝很有影響力的政治家,他是神宗的老師,後被重用,把持朝廷局勢,國泰民安。不過神宗作為一國權利至高者,自然不甘心被老師指使,自以為長期被張居正壓製,再則,太後叮囑他聽張老師的話,雖滿心不悅,卻沒敢聲張。
張居正死後,神宗開始清算這筆賬,當然得到了對張居正素有不滿的官員的響應。可他又沒有張居正的政治才能,更不會知人善用,整日渾渾噩噩,不理朝政竟達二十餘年,國家開始走下坡路。
明朝宦官是顆毒瘤,文官也毫不遜色,二者攜手將明朝推向滅亡。黃仁宇先生評萬曆的文官總是吹毛求疵,無論如何都找得到說法,以此打壓武官。這正是因為文官有嘴皮子與筆杆子,與皇帝近,太平中生些事端才算作為,否則功勞都叫保家衛國的將帥奪了去。
熊廷弼是明朝的民族英雄,當努爾哈赤侵略遼東時,他被神宗推到了前線,憑借優秀的軍事才能捍衛一方太平。可結局如何呢?
就因為他脾氣暴躁,不善與人交往,得罪了太多人,萬曆一去,靠山傾倒,言官奮起,口誅筆伐,愣是把他逼退朝堂。
這些文人言辭鑿鑿,實則虛偽、無能,不顧國家危難正是用人之際,舍棄大局。後續便是曆史打臉時刻。熊廷弼罷職後,遼東局勢再次告急,朝廷不得不召回熊廷弼,但顧慮到他的毛糙性格,任命王化貞為遼東巡撫,實則牽製熊廷弼,最終導致後者落入冤獄——殺了頭不算,首級還要傳到邊防示眾。
他之後的孫承宗、袁崇煥,也是抗戰悍將,也都遭到了“閹黨”的陷害,不得不辭官離去。
官員素來喜歡內鬥,玩弄權術,並且能夠投機倒把爬到一定級別的領導地位。決策或許就是出於私心,打的卻是為公為民的招牌,拿些文鄒鄒、冠冕堂皇的文字應付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