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逢敵息太平(1 / 2)

第三章:逢敵息太平

皇城,紫極宮。

李峻伸手撫了撫胯下的駿馬,一身藻藍軟甲上懸著柄寬劍。作為羽衛中郎將的他按理不須親自帶隊巡查,但過兩日便是祈福大典,羽林衛負責皇城衛戍安全,在這個節骨眼上自是應當勤快些。

一隊人身披輕甲,默然行軍,宮中侍者皆要避退。

“咦?”李峻望見一旁人群中有一人頗為眼熟,這不是雲貴妃身邊的婢女霜降嗎?她不在貴妃身邊服侍,跑這兒來做什麼?

他砸了咂嘴,或許是貴妃吩咐的什麼事吧。這紫極宮旁倒是有塊兒藥圃,裏頭也有不少奇花異草,可這貴妃不是獨愛杏花嗎?

算了,算了,反正也猜不到人家的心思,他搖搖頭,有這時間倒不如想想巡查完了吃些什麼,東坊口那家胡麻餅配碗羊膳湯?想到這兒肚子都叫了幾聲。

不錯,就這般吃。

他想得高興了,輕輕拍打馬背,敦促隊伍行進快些。

途經蘭央宮,李峻聽見了聲聲訟佛音,又是皇後娘娘在念經吧……他搖了搖頭,皇後娘娘也是可憐人,獨自幽居在這蘭央宮中,天天隻能與佛道親近,陛下倒是不念舊情,十年來除了祭祖廟大典外從不來探望,哪像當年?連這次的祈福大典也是隻攜了雲貴妃。

這段是《華嚴經》中的渡生文吧,李峻耳尖,聽到了些大概,是在為自己渡難嗎?

他倒不甚在意,頂多喝湯時便忘了。

祈福大典是辰月初九,但皇室通常提前兩日便要前去,以旺式火。

金吾衛領頭開道,驅散道旁圍觀的百姓,以百尺蜀錦為障,掩住皇室成員的天姿。而後是七百七十七人組成的儀仗隊,之所以選取七百七十七人,是因為當朝聖祖就是以七百七十七人為基打下了這片廣袤的土地。這七百七十七人口誦《聖傳天衍表文》以彰聖恩,而今年領頭的布宣使挑的是國子監祭酒,大司農劉熙。他玄色衣袍,頭頂朱紋丹紗帽,腳踩五色開合靴,以示水德,武威興朝,五穀豐登。

儀仗隊環繞的車行便是南朝皇室成員們了。

此次大典裁減精少,與五年前那次章華宮大典相比規模已是小得多了,不僅因為白雲觀道場占地不大,而且關鍵的是皇帝的身體已令人堪憂,太醫令王朗都得隨行照料。

皇帝傅修宜正居中央九龍玄翼輦,貴妃雲音兒陪侍左右,而他最小的女兒,年僅十一歲的韶華公主傅夢夕也隨輦同行。傅夢夕本為曹貴人所生,因曹貴人難產亡逝後便交由雲音兒撫養,同雲音兒甚為親近。

祈福大典僅有韶華一位公主前往,其餘宗室皆是皇戚王子,都騎馬跟隨,而非如同皇帝一般乘輦,也正是為了彰顯南朝武運昌隆。

領頭先行的是皇兄梁王傅修平、齊王傅修銓,兩人皆是身著金絲王服,內裏玄色鬥牛甲,銀絲穿係。後隨太子傅琅,皇子河東王傅恒、思王傅昭,皇侄武王傅軒、睿王傅通,皇外甥嘉城侯高伶、建城侯楚弦。

梁王與楚王附耳交談不與幾個晚輩同行,河東王、思王兩個皇子相互親近且不大情願與太子一塊兒,武王、睿王本就私交甚深,說話投機,而兩個皇外甥倒是願同太子一起,不時插科打諢。

後方百官隊伍裏有一人一直注視著這些宗親們,此人銀甲貫身,上走獅咆虎嘯暗紋,生得白皙英武,眉宇間更是銳氣逼人。作為裴家幼子,裴思君僅十九歲便官拜左武衛將軍,封新遠亭侯,隻可惜麵色冰冷不與人親近,白白便宜了這副好皮囊。

“三郎!”隊後一人馭馬上前,旁過的衛軍皆是頓足行禮,來者一身金甲,腰佩紫綬青鋼劍,生得俊朗,和裴思君十分相像,卻多了幾分灑脫,叫人好生親近。

“大哥。”裴思君看見來者也隻是點點頭,沒有多說什麼。

這金甲來將正是裴家長子裴思陵。

裴家世代為官,幾近代代位列三公,從未與皇族聯姻卻一直深受信賴,以致邊疆重鎮全都交由裴家鎮守。當朝,裴家由長房裴東陽主持,裴東陽身為內閣首輔,統領百官,且封太師,加文華閣大學士,銜興國公,詔特近,極為煊赫。他的三個兒子也備受寵渥:長子裴思陵,鎮漠北,封鎮北將軍,青雲侯,節製關北軍;次子裴思源狀元出身,封禮部侍郎,太子少師,並以學士身份兼任國子監督導;幼子裴思君,原鎮荊州後召回,改封左武衛將軍,領神威營統帥,拱衛京師,並加新遠亭侯。裴家門生無數計,遍布南北,故時人尊稱裴家為“南朝第一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