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珍妮的出麵,對淡水河穀百分之三十股份的收購輕而易舉,順風順水。比爾被除掉,已經沒有絲毫障礙了,剩下的,就是按照商業規則辦事。夏小洛全權交給林鳳城胡舒文這兩個並購專家去處理。自己樂得自在。
夏小洛本以為,靠自己驚動政府驚動黨的帥,珍妮小姐一定會投懷送抱的。他已經下定決心,權當自己為祖國獻出最後一滴精,犧牲色相了,做好了死神的準備了。
不過,事實證明,他真多想了。
珍妮小姐隻是請他吃了一餐飯,和他談了一些歌劇,對方在藝術領域的深刻見解,讓夏小洛頗有顧此失彼的捉肩見肘的感覺。這高雅的玩意,他前世也沒怎麼接觸過啊,完全露怯。
夏小洛決定,爆發出暴發戶的王八之氣,請世界三大男高音什麼帕瓦羅蒂什麼的,給自己唱唱堂會,惡補一下這方麵的知識。
在林鳳城胡舒文和淡水河穀談判的時候,珍妮小姐陪他坐著私人遊艇,在海上玩了幾天,衝浪什麼的,讓夏小洛吃了不少海水。夏小洛那個鬱悶啊,誰讓咱是旱鴨子呢。
三天後,淡水河穀召開新聞發布會。黑三角鋼鐵控股公司已現金七億美金增值擴股,占新淡水河穀公司百分之三十的股份,同時,伯利恒家族減持15%的股份。黑三角鋼鐵控股公司一躍成為淡水河穀的第一大私人股東。
這條新聞成為《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泰晤士報》等全球重大媒體的頭條新聞。其中《華爾街日報》用不無尖刻的語氣評論道:“黑三角這家剛剛成立不到一年的鋼鐵公司,顯露出和他們不相符的老道與狡猾,隻用區區七億美金,就收購了淡水河穀30%的股份。我們可以猜想,淡水河穀的其他股東,一定是窮瘋了,不然,他們怎麼也不應該把這麼一家資產優良的公司如此賤賣。”
《紐約時報》喜歡用一種裝逼的學術腔調評論財經政治事件,他們的評論員和《華爾街日報》的觀點針鋒相對:伯利恒家族從1930年代就開始發跡,浸淫鋼鐵領域60餘年,我們認為,他們更有資格被稱作老狐狸。伯利恒家族迄今為止並沒有失敗的投資。我們又理由相信,他們出售資產,應該有特殊的理由。鑒於最近幾年,伯利恒家族在矽穀頻繁進行投資信息產業,想必他們已經找到了新的經濟增長點。看清曆史,能夠猜出未來。伯利恒家族從來都隻會做暴利行業,他們的退出,隻能證明,淡水河穀在未來的日子裏,道路會更加的坎坷。
英國的《泰晤士報》給人的感覺是一個觀點含糊,念念叨叨的垂垂老者,觀點十分中庸,而且廢話連篇:這是90年代,礦產領域最大的一次並購。黑三角公司背後股東是誰,這給人很大的想象空間。不過,無論如何,這起並購事件都應該引起人們的足夠注意。新經濟時代的到來也不能否定資源的重要性,各個國家和礦產、鋼鐵公司都應該引起足夠的注意和警惕。黑三角,到底是誰在控製?我們再次重申,這次並購將對未來世界經濟版圖形成深遠的影響。
此時的華夏國內,承德避暑山莊。
曹平川老爺子、林驚風等一批鷹派人物,拿著這條新聞的報紙,熱淚盈眶,他們的拳頭緊緊地攥著,心神激蕩!
華夏中資企業說走出去,喊了許多年,卻沒有一次成功的並購。
而夏小洛這一次帶領著天下集團,卻做成了這件事。淡水河穀,全球最大的鐵礦石企業,華夏經濟發展一日千裏,現在鐵礦石還能自給自足,但是,不遠的將來,華夏將大量進口鐵礦石。
很多人,持有新自由主義的經濟學家,學者,甚至政策製定者,從來都很傻很天真地認為:全球是一個開放的,自由的,完全競爭的市場。
但是,這幫鷹派人物和夏小洛卻不這麼認為。全球化,隻不過是發達國家忽悠弱小國家的一個借口。他們何嚐把自己的市場,尤其是資源性企業全部開放?你見過美國出售過任何一個資源性企業麼?
隻有華夏,盲目地把礦產資源市場全部開放。不僅僅把很多黃金一般的礦產賣成白菜價,還讓外資企業長驅直入,通過影子公司購買華夏的礦權。
這一次並購,是一次逆襲。將有力地保證華夏經濟的安全。
曹平川和林驚風等人都在默默感歎,夏小洛,他從來沒有讓他們失望過。他們相識一笑,看到對方微微泛紅的眼圈,都有幾分不好意思。
曹平川咧咧嘴,看了一眼林驚風,笑道:“我想,我可以安然地退休了。有他在,我們這些老家夥,可以好好歇一歇了。”
林驚風瘦削的身體站得筆直,笑道:“你呀,別摟著你那位置不放了,別說再想為人民服務幾年的屁話,把機會讓給年輕同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