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二五六章(1 / 2)

蘇晉餘光掠過舒聞嵐:“稟陛下,隻杜楨與任暄二人。”

這回輪到朱昱深微微一愣,深似海的目光中似湧動著什麼捉摸不透的情緒。

都當年謝相在朝時,百算不失,如今的謝氏阿雨,曆經沉浮,竟成了昔日的謝相。

蘇晉沒有在此案的嫌犯上多作糾葛,繼續道:“魚鱗冊與黃冊上有遺漏,官府的稅冊已被銷毀,翠微鎮的鎮民還存有一本自己的賬冊,原可作為呈堂證供。但,這本民賬是由翠微鎮江家的老爺江舊同私下收著的。因江家大公子逃役,被姚有材拿住把柄,以此要挾江家,江舊同不得已,當著姚有材的麵燒毀了民賬,並簽下地契,導致此案尋證困難。”

“萬幸的是,臣後來派人尋到翠微鎮上一任縣令。這名林縣令為官時心謹慎,無論是征稅募兵,都將官府的摘錄私下謄抄了一份,眼下林縣令與翠微鎮的鎮民已於正午門外等候,願為此案作證,陛下可要宣他們入殿?”

朱昱深道:“不必。”

不必宣證人入殿,不必看她從蜀地帶來的證據。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短短二字,實則是這位心思深沉的陛下對新任左都禦史的信任,至少在此一案上。

蘇晉續道:“事後,江舊同得知,早在半年前,姚有材為求立功,作偽證,添枝加葉地狀告江家大公子逃役,令其慘死獄中,怒極之下,江舊同失手,殺了姚有材。”

“雖殺人償命,然此案事出有因,法外有情,臣請——”蘇晉略頓了頓,垂下眸,“改江舊同的梟首為流放。”

此言出,滿殿詫異。

他們不是第一日認得蘇時雨,知道她從來執法清明,怎麼竟為一介平民求肯起來了?

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當年朱南羨九死一生,流落蜀地,曾落腳江家兩年,在不知其身份的情況下,江家對他尊之敬之,不曾有半點虧待。

朱南羨此生不負任何人,如今她與他各一方,隻盼著能為他做些什麼。為江家求肯,亦算是代他還了這一恩。

朱昱深看著蘇晉,目光深邃,似能將她的心思看穿。

可是看穿又如何?

她能回來,除了為誌,不正也因為受製於她與朱南羨的情麼。

朱昱深是要盼著他二人能情深似海矢誌不渝才是。

“準了。”

蘇晉再道:“姚有材死有餘辜,他的死,是屯田大案中的一樁案,而奉殿為子廟堂,臣本不該將此微末之事稟明於殿上。但管中窺豹,以見大,從翠微鎮的桑田案便可看出,各地屯田案,之所以艱澀難查,除了因為官欺民外,多半有案中案發生,譬如為官者拿住為民者的把柄,使其隻能忍氣吞聲,是以臣請——”

蘇晉到這裏,徑自撩袍陛下,“陛下抽調親軍衛,分往各地,在審查餘下四十六樁屯田案的過程中,先將涉案百姓保護起來。爾後,都察院在各地的巡按會將官民分開來審。”

朱昱深沉聲道:“在京禦史百餘人,為何不分派禦史,卻要動朕的親軍?”

蘇晉道:“在京禦史雖有百餘,但分去地方,卻是杯水車薪。人力不足,難以防範,地方涉案官員便有機可乘。親軍衛象征著陛下,象征著皇命,各地審案,有親軍衛同往,涉事官員便不敢妄動,借此將官民分開,分而審之,就可阻止如翠微鎮一般民殺官的慘案發生,抑製事態惡化,此其一。”

“其二,各地已有巡按禦史,是以臣不欲派在京的百餘禦史去地方。臣要這些禦史留在京中,自上往下,由戶部左侍郎杜楨,吏部任暄起,清查戶部與吏部,肅清吏治,如此中央,地方,百姓,三管齊下,才能根除症結,是為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整個朝堂靜穆不言。

親軍隻聽命於帝王,蘇晉的話得再漂亮,也是要讓親軍暫為都察院所用的意思,難免文過飾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