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羅馬世家別墅,剛好是下午五點,在別墅裏很安靜,淩夏拿著幾個購物袋和肩背著墨綠色的包包,站在客廳裏停留著,掃視了一下,徑自回到自己的房間。
現在淩夏心裏有些複雜,放下手中的東西,覺得沒有什麼事情做,所以她走到陽台外麵,眺望,希望能緩解緩解自己混亂而疲累的心情。
陽台下麵,法國梧桐的葉子越來越陰鬱,有些年齡比較大的樹木現在已經是枝繁葉茂,似乎不久,就可以到樹蔭下去散步的樣子。
如果不是洛夜總是處處表現出與她心裏上的契合,她怎麼會讓自己陷進去,再這樣想去,恐怕到時候自己也是無法全身而退的吧。
想著,淩夏就覺得有些悲涼,一隻手撐在欄杆上,一雙手情不自禁地摸著掛在脖子上的淡青色的玉,這是她父母留給她的遺物。
如果哪天洛夜找到自己真心相愛的那個人,她打算去找自己的父母,然後去遊山玩水,反正自己已經做好了一切的準備。
就當是去散散心,也希望過去發生的一切都煙消雲散。
這樣想,她心裏開闊了許多,趁著還有些時間,她繼續走回房間看書。
她拿著洛夜給她買的那本《別怨》,這本書剛看了四分之一,由於之前一直沒有時間,所以也沒有繼續看,不過這本書故事確實很精彩。
躺在床上,收著雙膝,淩夏一手壓著書頁,一手拿著床頭旁邊書桌上的咖啡杯,一邊喝水一邊看著。
她看書的速度並不是很快,特別是對那些自己喜歡的文集,總是喜歡慢慢地欣賞,有些時候也會嚐試醞釀主人公的那種感覺。
比如說書中池挽舟被自己的婆婆下藥毒死未遂的情節:
書中的婆婆是一個勢力的女人,當初自己兒子考上狀元前一家子窮得叮當響,去求助池挽舟家人嫁過來,幾乎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她的家人才答應的。
等到她的兒子成為鄉裏的狀元,成為鄉紳之後,她的婆婆對她的態度就開始改變了,又被很多媒婆煽動,能給他兒子找個有名望的親家,於是她想出要毒死池挽舟的想法。
一天剛吃完飯,她盛一碗雞湯,裏麵下了毒藥,直接想讓她喝下去,沒想到不小心打翻,湯汁打翻在地,被貓舔著,然後當場死去。
當時池挽舟徹底被嚇傻了,沒想到自己的婆婆想毒死自己,家裏的上上下下裏裏外外把這個事情傳了個遍。
沒想到最後池挽舟竟然被誣陷說她想拿錢回娘家,婆婆不同意,所以就設法誣陷自己的婆婆,還說她在外麵養有奸夫。
本來說隻是為了給自己伸冤打抱不平,這會兒反而自己受到誣陷,為了得到輿論支持,她婆婆還四處收買人手,專在街坊鄰居裏造謠。
日夜這樣消磨,女主人翁麵容幾乎都枯槁完了,三番五次地被誣陷追殺,最後成為棄婦,這些都是她婆婆有手段,威脅她兒子說,如果不休了她,就直接從井上跳下去。
男人為了緩兵之計,一口答應她,沒想到這一別就沒有再見過。
有一次,他接到同僚的邀請,去參加一次筆友大會,帶著兩個兒子,一個五歲,一個六歲,沒想到一次在路途中見到池挽舟,她去大戶人家當丫鬟。
兩個人見麵也不過是一兩分鍾,最後她裝作陌生人走了。
“爹地,那個人是誰啊?”他的一個兒子問。
“爹的一個老熟人!”男主人翁說著。
躲在一個角落的女主人翁突然潸然淚下,情緒有些崩潰,自從離開他家以後,她百病纏身,聽說在看見他不久後,女主人翁就抑鬱死去。
這本書,很多人說,男主人翁是個癡情的人,她走了之後到處找人打聽女主人翁的下落,被稱為民間淒美的愛情故事。
畢竟那個年代,男權社會,三妻四妾並不奇怪,有的男人把妻子修了,幾乎很快就找到新歡,早早地把原配給忘掉。
也許是物稀為貴的道理,這個男主人翁堅持不懈地找人打探,總不免惹得那些淺薄無知的鄉裏婦女感動得掉幾滴眼淚。
看完了,淩夏心裏冷笑了一下,世事總是讓人很無奈,什麼淒美愛情,在一起的時候也不過跟一般的夫妻一樣,感情淡淡。
遇到苦難的時候,也不過是人雲亦雲,不過它跟別人最大的不同的是,主要是找,在找的事情上費很大的功夫,所以感人。
其實這個是一個諷刺意味很重的故事,主要是注重形式主義,而不講究實質或者時效,是那個時代的一個明顯的特征。
淩夏覺得這個故事的悲劇並不是男主人翁的母親狠毒,而是男主人翁冥頑不化,固於死守禮教,而導致的悲劇。
說到底,一個男人哄得女人的芳心,不想保護她,就是心裏不夠愛她,讓她犧牲自己來成全自己幸福的男人,叫得上偉大的也沒有幾個。
剛合上書,她就聽到外麵的敲門聲,“淩小姐,晚餐已經準備好了,少爺在下麵等你下去呢!”
“嗯,我知道了,待會就下去!”她說著,把放到床頭上,收拾東西,準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