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核桃鐵錘(二) 賭博成風(1 / 3)

第七章核桃鐵錘(二) 賭博成風

是該怪自己的身體太不爭氣,還是該怪母親太過善良?

他還清楚地記得,在他上大學後回家過年的那次寒假,農曆十二月廿八那天上午,母親早已把家裏打掃一新,並在大門門簷兩邊插上百枝、桂葉,父親和他一起把他親筆書寫的兩副春聯分別貼在大門口和廳屋門口。父親到古城街趁街購買年華去了,這時村裏的幾個初中生來到他家,手拿筆記本和鋼筆來向他這位村裏惟一的大學生請教學習方法,不同公的一個伯娘家的孫女“奇襲妹”也跟在他們後麵。

“奇襲妹”不到十歲,早已不讀書了。她怯生生地跟在幾個初中生後麵,不敢進屋。江秀蓮看見了,就叫她到廳屋來,說是要拿點頭菜給她拿回家。

說起來,這個“奇襲妹”也很可憐。她的小名叫做金蘭,是個早產兒。在她出生的那個晚上,村裏有人結婚,主人家在村裏的大地堂上放電影,片名就叫做《奇襲》。當時,村中德高望重、受人尊敬的接生婆五婆兒也在大地堂上看電影,而且看得很入神。她被“奇襲妹”的阿嬤曾燕群找到時,隨口說道:“我看《奇襲》正看得入神,他倒來了。莫非也學人家電影裏的人搞‘奇襲’?就不知他是奇襲妹呢還是奇襲弟呢。唉,可惜了,這麼好看的電影都不能看完。”

當時村裏很多人都聽到五婆兒的話了,所以金蘭出生後就被人叫做“奇襲妹”了。事實上,除了疼愛她的阿嬤和母親柳永菲會叫她的小名外,很少有人叫她的小名,人們都是叫她的花名“奇襲妹”。曾燕群和柳永菲聽見別人叫她“奇襲妹”,每次都鄭重其事地提出抗議,可也沒有什麼效果,包括她的父親在內,人們依然是“奇襲妹”“奇襲妹”的叫她。

她的家裏本來有阿嬤、父母和兩個妹妹六個人。古城縣良田鄉素來就有種桑養蠶的習慣,她的阿嬤曾燕群是遠近聞名的養蠶高手。從年輕時起,曾燕群養蠶就很有一套,別人養一錢種最好也隻能得到四五斤蠶繭,她養一錢種一般都可以得到六七斤蠶繭。

說來也有些奇怪,在割資本主義尾巴年代的古城縣良田鄉農村裏,農戶多養一隻雞都要被當成資本主義尾巴沒收,蠶卻可以隨便養。而在那個年代裏,當地農民除了工分之外,養蠶賣繭差不多就是農戶最主要的收入,工分由生產隊直接折成稻穀、粉薯(紅薯)、花生油等東西,賣蠶繭卻可以直接拿到現錢。於是,很多農戶就在自己家有限的自留地裏種起桑樹來,利用早晚和晏間(中午)休息時間摘桑葉,在家裏養幾錢種蠶。不算寒造,一年可以養七造蠶。農戶把一造蠶繭賣給供銷社後,少的可以得到一元幾角,多的可以收入十元幾元。當然,也有養不成蠶收不到繭白賠蠶種錢和桑葉、人工的人家。不管怎樣,每造都是曾燕群的收成最好。即使到後來蠶繭開放經營後,蠶繭的收購價格時高時低,曾燕群養蠶都沒有虧過本。所以她們家的經濟在村中差不多是最好的,一家人的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由於寒造的蠶繭質量最好,誰都舍不得賣掉,都是留下來手工紡成絲,手工織成布,用靛粉染成藍色或者黑色,可以車成蠶絲蚊帳或者家裏大人小孩夏天穿的蠶絲衫褲。當時,國家每年免費發放的那點布票都不夠用,好在農民可以充分利用自己家的自勞地,除了種桑養蠶之處,還在田邊地頭見縫插針地種幾株棉花、幾株苧麻,解決自己家人的穿衣蓋被問題。所有紡織的事情都是女人和女孩們做的,男人和男孩們一般都不近邊。後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市場的繁榮、貨物的充足,古城縣良田鄉再也沒有人種棉花和苧麻了。在古城縣良田鄉長大的二十五歲以下的人都沒有見過棉花和苧麻,他們聽說自己的長輩或者先輩當年曾經自己織布自己穿衣的故事,都覺得太不可思議了。“幹嗎費那個勁呢?不會到市場上去買呀!他們以為這樣慳下那一角幾分就可以變成財主呀?”

自從“奇襲妹”的父親賭鬼五變成職業賭徒之後,她家裏的一切都變了。

賭鬼五染上賭博的惡習後,除了賭博,其他什麼事情都不做。他不分日夜地出入附近幾個村的賭攤賭錢,後來還賭“六合彩”。開始的時候,他賭輸了錢就把債主帶到家裏來,站在旁邊一句話不說,任由債主見豬抬豬、見穀擔穀、見蠶繭搶蠶繭,家裏值錢的東西很快就被他拿去抵頂賭債了。因為要到房產局辦理過戶手續,所以才沒有人敢要他家的房屋。如果是在舊社會,他家的房屋早就被他拿去抵賭債了。後來,家裏再也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了,而他又欠著一身的賭債,整天有債主上門討賭債,卻不知道他躲在哪個賭攤上賭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