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泉水迷魂(1 / 2)

“還這是旺兒?”小倩從我懷裏鑽出來,“那剛才的喜子去哪兒了?”

“這……你問王江海呀,我咋知道?”我心說,“你問我,我問誰呀,真是的!”

“哦,也是。也許是魂兒來去自由吧。你接著說吧,然後呢?”小倩自言自語,自圓其說。

“王江海還是用旺兒的聲音說:‘啊,我回來了,大夥兒都好吧。我爹呢?我怎麼沒見我爹?我找他有事兒。’村裏人聽見如此說,也就明白了,確認這就是旺兒回來了。有人就說:‘旺兒你等著,我去給你喊你爹去!’就去了。不一會兒,旺兒的爹就到了,遠遠地就掉了眼淚,邊擦著眼淚邊說:‘旺兒呀,你咋回來了?你有啥事兒要對爹說呀?’王江海就走上前去,伸手幫著擦去旺兒爹的眼淚,說:‘爹呀,你身體還好?有件事兒,我忘了說了,就是咱家還欠東溝杆子叔二十塊錢,那是過年的時候,我去街上趕集的時候借我杆子叔的,忘了還了,你明天去還上。’”

“真的?有這事兒?”小倩又開始眨巴眼睛了。

“別打岔。旺兒爹哭得更厲害了:‘兒啊,我記下了。這就要入冬了,你在那邊冷吧?你快回去吧,我這就回家去,給你小兩口燒寒衣,啊,快回去吧,別驚得四鄰八舍不安寧了,好不好?回吧回吧!’……對了,你知道什麼是燒寒衣吧?”我問小倩道。

“不知道。”小倩搖搖頭。

“唉,你們城裏人啊,真是的。”我就喜歡看到小倩一無所知、一臉懵的樣子,於是就好為人師地講了下去:“燒寒衣就是……”

燒寒衣,應該是北方農村特有的一種祭奠先人的方式,和清明節遙相呼應。兩者都起到的是“慎終追遠”的作用,但兩者的祭奠程序不同。

清明祭奠的習俗一般是在清明節之前幾天(不是清明節當天!清明節當天才祭祖,是不孝的表現),到祖先的墳頭上壓白紙,添土,種植鬆柏或楊柳,然後在墳頭草木上纏上白紙條,燒紙錢,點香燭果品祭奠。

十月一日的燒寒衣習俗,則並不到墳地裏去,而是在當天晚上,家家戶戶吃餃子,然後留下一個餃子,一碗餃子湯,然後用提前買好的五色裱紙裏麵塞上籽棉(一定是籽棉而不是彈好的棉花),拿著這些東西到路邊上,用灶灰畫出兩個圈來,把大部分的五色紙燒在其中一個圈內,便燒邊祝禱:“各位X家祖先,祖宗八輩老爺老奶,爹爹娘娘,大伯大嬸,七大姑八大姨們,今兒是十月一過節,天冷了,給你們送寒衣了,都來吃一點,穿一點,別爭別搶,都有一份兒……”然後將那一少部分紙卷放在另一個圈內燒了,這樣祝禱:“過節了,那些無兒無女的,沒家沒底的,缺胳膊少腿的,也都來吃一點,穿一點兒吧……”等所有燒完,將那碗餃子湯(裏麵還有一個餃子)潑在紙灰兒上麵,這個“送寒衣”的過程就算是結束了。

“……明白了吧?”我拖泥帶水地將這個習俗講完,看到小倩的眉頭一直是皺著的,生怕她聽不懂,就追問了這一句,做好了應付提問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