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感傷西行之回到古代去 第三章 艱難歲月3
從那以後他的父親開始找鄉政府鄉長,經過半年的努力,鄉長把雙方叫到一起,打算解決五千元了事。可是這五千元如杯水車薪能做什麼呢?小翔的父親為了生計先勉強答應調解,後來不得已又找鄉長,小翔的父親說光醫療費就花了幾萬元,解決了五千元能幹什麼?今後的生活怎麼辦?鄉長一生氣不願見小翔的父親了,不是躲就是拖,不是拖就是哄,不是哄就是騙,不是騙就是壓,所有的手段都用盡了,就是不解決問題。他的父親隻好找縣政府,先找信訪局,信訪局介紹到民政局,民政局念他的父親當了五年兵,就算退伍軍人待遇,給他的父親辦了個退伍軍人補助金,每月可以領三十元錢。這些小恩小惠雖說可以幫點忙,可是不解決根本問題。他的父親找到縣委辦公室,主任接待了它,把他介紹到政法委,政法委書記說:“你去法院部門吧!”。小翔的父親的官司像個皮球一樣,從一個部門踢到另一個部門,踢來踢去。這段時間他的父親借了一本勞動法等法律書籍,開始了解那些高深的法律條文,它查到法律上明文規定口頭約定是違法的,沒有法律效力。他父親的信心更堅定了。他的父親來到縣人民法院,先在立案庭立了案,交了訴訟費,總算進了法律程序。
小翔讀高中的時候,家境十分困難,每天省吃儉用,學習上小翔十分用功,在班上排名靠前,可是一到星期天他就回家幫他母親做地裏的活。那個時候全家人連飯都吃不飽。到高二的時候小翔的母親因操勞過度實在忙不過地裏的活,小翔也覺得學習枯燥無用,學校製度也很不合理,學習數理化語文英語也不知道有什麼用,好像與社會嚴重脫節,於是就放棄了學業,決心回家種地,過耕讀生活。離校的那天,小翔的一個朋友跟他告別,小翔給了他的朋友幾十元錢讓他幫他買一套《四書》、《五經》,這套書他前一段時間就看中了,一直舍不得花錢買下來,這次狠下心買下來是想作為離校留念。那天他沒跟班主任道別,默默地離開了學校。
第四章 艱難歲月4
四月份的春天,萬物複蘇,人們在地裏忙著耕地。小翔回到家裏,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他的父親,他的父親反複勸他不要衝動,地裏的活想辦法做,不要放棄學校讀書。小翔既然下了決心,怎奈他的父親如何勸說,都無濟於事,最終隻能聽之任之。小翔從此過起了耕讀生活,白天在地裏幹活,晚上在家裏研讀《四書》、《五經》。為了看懂古文,他又買了一本《辭海》,花了他一百五十元錢。當時盡管那麼窮,但他的父親對小翔的讀書是盡量滿足的,小翔什麼也不追求,隻是有空就埋頭於《四書》、《五經》中,這些書他都認認真真地一字不露地看了一遍,有的反複看。看完這些書他又買來《荀子》、《老子》、《莊子》、《商君書》、《管子》、《孫子兵法》等諸子百家,認真閱讀,細心領會。當時為了看書,他真得像瘋了一樣,也許以後不會那樣瘋狂了。有些書他從書店裏租回來看,所以為了省錢看書也很快,尤其是租得看金庸的武俠小說,也曾深深地吸引過他。能向朋友借的,他就借來看。能租的,就租書看。實在沒有,花錢買來看。總之為了看書,小翔是四處搜尋,想盡辦法,後來又看了四大名著。慶幸的是一個老人知道他愛讀書就送給了他一部《毛澤東選集》(五卷本)。那段時間他徜徉在中國文化裏幾乎沒看過西方的書籍,好像就看過一部《魯濱遜漂遊記》。
當中,看完《四書》、《五經》和諸子百家後,小翔大膽地寫了一篇論文,粗略地總結了他這一段時間讀書的方法和收獲,表達了對人和社會的一些基本想法:(1)求天不如求地,求地不如求人,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如求知,求知不如善學。(2)命是由“人”、“一”和“叩”組成。“叩”敲打的意思,引申為積極地行動。那麼整個字的意思就是在這樣的社會裏,一個人隻要積極地行動,就能把握自己的命運。3)言不在多而在精,人不在大而在強。強己才能“自求多福”。(4)社會好像是一棵蘋果樹,但由於種種原因,它結出的果子產量和質量上不來,因此嫁接其它優良品種的樹枝,來改良質量,但依舊是蘋果樹,不是棗樹,也不是桃樹……社會也可以吸收一些良好的東西,為我所用,來改良社會,實現一個文明的社會。(5)困難和克服困難是人實踐的主要形式。一個人的生命價值也隻能在這樣的實踐中實現。沒有困難的人是沒有希望的人,不克服困難的人是絕望的沒有生氣的人。麵對困難而不畏首畏尾才是有勇氣的人,為克服困難而不屈不撓地奮鬥拚搏的人,是有誌氣的人。天生我才必有用,乘風破浪必有時。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一個有文明有勇有智的人。小翔當時正值十七歲,內心裏充滿勇氣,雖然身處逆境,但他不怕困難,決心走一條自強不息之路。做看起來不可能的事情,才是一個有勇氣的人應該考慮的,他不計後果如何,但總是一直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