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感傷西行之重返人間 第四章秦嶺峰波1(1 / 1)

第三卷 感傷西行之重返人間 第四章秦嶺峰波1

沿著川陝公路,小翔來到了秦嶺北麓,這裏山勢險峻,清薑河緩緩流過,仰望山上,樹木茂盛,滿山遍野全是翠綠的樹木。狹穀地勢險要,深不可測,高不可量,小翔看到半山腰有一古建築,上書“古大散關”四個大字,鳥鳴空穀,回音清脆。人跡罕至,偶有貨車路過,古大散關現在無人管理,殘破中透著幾分荒涼,小翔把自行車停在路邊,登上大散關,權且進去休息一下。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小翔看了大散關才知道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大散關憑借其天險的有利地形,扼製著南北交通的咽喉,被人稱為川陝咽喉,古代兵家必爭之地。想當初,劉邦暗渡陳倉就是從漢中經由大散關還定三秦,曹操西征張魯也從此路過,誰占有了大散關,誰就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憶往昔,老子西遊在大散關遇上關令尹傳《道德經》一卷,曹操晨上大散關留詩一首,王勃、王維、岑參、杜甫、李商隱、陸遊、蘇東坡等人路過大散關,無不對大散關的險要地勢驚歎,無不對大散關的美景所折服,無不對大散關的曆史而抒情詠懷。陸遊在大散關留下了千古絕唱《書憤》: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元代大詩人李齊賢過大散關時,描寫了大散關的地勢,抒發了對大散關的熱愛。他在詩中說:

行盡碧溪曲,漸到亂山中。山中白日無色,虎嘯穀生風。萬仞崩崖疊嶂,千歲枯藤怪樹,嵐翠自蒙蒙。我馬汗如雨,修徑轉層空。登絕頂,覽元化,意難窮。群峰半落天外,滅沒度秋鴻。男子平生大誌,造物當年真巧,相對孰為雄。老去臥丘壑,說此詫兒童。

過了大散關,天色漸暗,路麵越來越陡,有一段路簡直有八十多度,真是像登雲梯一樣,小翔看著滿載貨物的大卡車從此經過,真擔心它一不小心從這裏掉進萬丈懸崖,卡車吃力地往上爬,小翔推著自行車艱難地跋涉著,想想今天上午爬過的常羊山,才覺得真是小巫見大巫啦!在這深山之中,竟然還有幾戶人家,嫋嫋炊煙從林中升起,有個老奶奶在院子裏乘著涼,手中端著碗,看來正在吃晚飯。小翔走了一天的路,也餓壞了,進去乞求老奶奶給他一碗飯。老奶奶碗裏全是稀粥,夾幾根野菜,小翔看著老奶奶花白的頭發和她身後破爛的房子,心裏想這裏的日子怎麼這麼清苦呢?眼裏的淚水直打轉,老奶奶心腸很好,給小翔端了一碗粥,小翔都有點難以下咽。

老奶奶心情不錯,笑著問:“小夥子,這麼晚了,你去哪裏啊?”

“我四海為家,到處流浪。”小翔裝著可憐的樣子。

小翔接著問:“老奶奶,這是什麼地方呢?”

“這是觀音山村。”老奶奶放下手中的碗,開始抽起旱煙。

小翔望著夜色朦朧中的觀音山,透過高大茂密的樹林,看到的隻是山,山的那邊還是山,一山連著另一山。老奶奶心腸很好,還讓小翔留下來住一晚。屋裏沒有別人,老奶奶獨自一人支撐著年邁的身體,怪不得生活艱苦。屋子裏陳設十分簡單,隻有一個大木箱子,沒什麼別的家俱,燈光很暗。小翔看到木箱上竟然放著毛澤東主席的瓷像,白色的石瓷很光滑,上麵有點塵土,毫無損壞,應該是文革年代留下來的,相當珍貴吧!

第二天早上,老奶奶給小翔做了一頓很特別的農家小吃,據老奶奶說,這是用她去年冬天保存下來的凍土豆磨成麵做成得麵條,加上老奶奶秘製的調料,那味道真是永生難忘啊!

觀音山,神奇的觀音山,當年觀音菩薩騰雲駕霧路過此地,看到這裏崇山峻嶺,風景優美,就停下腳步在此傳經布道,觀音山由此得名。吃過早飯,告別了老奶奶,小翔繼續登山,山林裏濃霧彌漫,煙霧飄散,有人正在劈柴燒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