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我們是親戚
胡岩裕本就生性隨意,聽楊應能如此說,就道:“那楊兄,我也就不客氣了。你先做著,我把魚收拾收拾。”說完走到門外,把魚可了膛,又刮了鱗,又舀了些水衝洗幹淨。這時,楊應能也把飯做好了,把飯盛在一個粗瓷盆裏,又把鍋涮幹淨,才把魚放進鍋裏,放上水又擱了些佐料,蓋上鍋,燒火燉魚。
胡岩裕雖然不討厭建文帝,但和一個皇上在一起,總感覺有些別扭,雖然這是個落難的皇上,自己也沒有把什麼皇上真得當回事。但覺得楊應能性格爽快些,也就沒有急著回正房,看著楊應能把魚下了鍋。道:“楊兄,你們是怎麼到這個島上的?”
“說起這個來可是一言難盡。”楊應能道。
“那你就簡單說說,反正現在也沒有別的事。”胡岩裕道。
“那好吧,既然胡兄弟想聽,那我就說說。”楊應能道。
原來楊應能二人保著這個落難的建文帝,顛沛流離多年,這心中的苦,可以用苦大仇深來形容,但一直無處可以訴說,隻能是兩個人在暗地裏相互傾吐一下,現在可算是找到一個傾訴對象了,便打開了話匣子從頭說了起來。
原來朱元璋在得了天下之後,為了建立萬世基業,竟然開了曆史的倒車,選擇了早就被曆史淘汰掉的分封製,大封自己的兒子到各地做藩王,封國最多時竟達二十多個。
分封製自秦朝以後,就一再被曆史證明是不可行的,漢有七國之亂、晉有八王之亂,但朱元璋一個放牛娃出身的人,根本沒有文化,哪裏懂得這些曆史,隻認為親情血緣最可靠。
這些封國的權力很大,都有自己的軍隊,到了他駕崩的時候,各地藩王已成尾大不掉之勢。而他又抱著嫡長子繼承製的大腿不放,在太子朱標死後,又破天荒地立了朱標之子朱允炆為皇太孫,傳孫不傳子,也算是古今少有了。
朱允炆繼位就是建文帝。繼位之初就發現了分封製的弊病,而銳意削藩。建文帝有兩個大謀士,一個是太常寺卿兼翰林學士黃子澄,一個是兵部尚書齊泰。
當時黃子澄和齊泰的意見發生了分歧,黃子澄主張先削周王,周王是燕王胞弟,先除其羽翼,而齊泰則主張先削燕王,燕王是削藩成功與否的關鍵,隻要燕王一但被削藩,其他諸王都好辦!建文帝采納了黃子澄建議,先削周王,結果是打草驚蛇,這就給燕王敲了警鍾,為他的起兵下定了最後的決心,並贏得了充分的準備時間!
後來在發展就和穀應泰著的《明史紀事本末》中記載的差不多了,建文帝君臣三人總算的從下水道裏逃出了南京城,按照朱元璋密旨中的安排,幾經輾轉從泉州出海到聖火島找張無忌。打算請他出山,幫助自己奪回江山。
楊應能剛剛說到張無忌,胡岩裕未加思索,開口問道:“真有張無忌這個人嗎?”
楊應能道:“胡老弟,你也知道此人?”
胡岩裕當然聽說過,還看過金庸大俠的小說呢,怎麼可能不知道張無忌這個人呢?隻不過一直以為那是金大俠筆下的虛幻人物,沒有想到曆史上還真有其人,乃道:“隻是聽人說起過,從未見過此人。此人真如傳說中的那般厲害嗎?”
楊應能道:“此人武藝深不可測,我們和他交過手的。”說著神情暗淡下來。
胡岩裕看他的表情就能猜到個大概,也就沒好意思追問,那樣就太不厚道了,心中對張無忌這個人就多了幾分忌憚,存下了一個能不為敵最好的念頭在心裏頭。
張無忌初見建文帝三人時還算是客氣,招待也算周到,僅僅是把他們圈在一個獨立的院落中,隻是不讓他們隨意出去罷了,算是把他們軟禁了起來。
等過了些時日,張無忌把消息打探清楚了,這幾個人的身份也證實了,對建文帝就不那麼客氣了,而是要殺要剮起來。
楊應能和葉希賢二人就同張無忌動了手,等動起手來方才知道,二人的實力和他比起來那是相差了十萬八千裏,不到十個照麵,就被張無忌打得受了傷,這還是張無忌手下留情,未下殺手,否則怕是二人就死在張無忌的掌下了。
張無忌打敗楊應能和葉希賢二人突然又改變了主意,不想立刻殺了建文帝了,而是怕人把他們三個放逐到了這個島上,也不用人看管,隻是時不長的派人來查看查看。
建文帝三人雖然知道朱棣改了年號叫永樂,但他們一直以正統自居,豈肯用那匪號,現在身處孤島,就一直延用建文的年號至今。這就是方才胡岩裕一問年號,建文帝脫口而出的原因,那葉希賢自是不敢違抗聖命,想用甲子記年打個馬虎眼,可是還是慢了半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