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泰國第一富翁陳弼臣:成功的事業要適應社會的需要
創業鐵律:
有人問泰國第一富翁陳弼臣成功的秘訣時,他說:“我的事業,都隻是適應社會的需要。僅此而已。”
創業故事:
陳弼臣是出生於泰國的華人,祖籍中國廣東潮陽,5歲時回到中國,是潮陽“六都中學”的學生,因家境貧窮,被迫輟學。
為謀生計,他在17歲回到泰國曼穀,開始了漫長的艱苦奮鬥的生涯。他回到曼穀之後,初時學習經商,擔任兩家販賣木材廊的司賬,日子在算盤聲中度過。後來,得到好朋友的讚助,集資辦了一家五金木業行,他擔任經理,主理內外業務與行政事務。隨後,他自己出資創立“曼穀木業公司”,不久又創“亞洲”、“星原”兩公司,致力木材、五金、藥物、罐頭食品及大米的外銷業務。因管理得法,業務飛躍發展,為商界所矚目。
幾十年來,陳弼臣以曼穀銀行為中心,建立起一個個人金融王國。如果說他今天不是世界上最富裕的人之一,也是亞洲最大富翁之一,這看來是一件無可爭辯的事。他是1982年泰國全國繳稅最多的200名納稅人之一。美國《機構投資者》雜誌曾發表了一篇文章,把他列為當時全世界最富有的12位銀行家之一。
陳弼臣在國際銀行家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一般人以為他中、英、泰文造詣一定甚深。其實並非如此。他除通中文外,英文懂得不多,要運用還不行。泰文靠自修,程度也不高。他的實際學曆隻有初中一年級。這與他的地位相比確是不太相稱。然而,陳弼臣善於用人。他恪守“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原則和“唯才是舉”、“寬厚待人”的信條。盤穀銀行從開創起,他便網羅了會計,管理,工、農信貸等各方麵人才。
他看中的人才都予以高度信任,使其有職有權,充分調動其積極性。陳弼臣說:“基層工作人員好比是車輪,是向前進的關鍵。公司或機構好比車身,高層人員掌握政策,等於把握方向盤。如車輪不動,車身又如何向前邁進?”
他還特別注意培養接班人,他吸取世界各家族企業衰落的教訓。有的家族企業繼承人都是坐享父蔭,以致家業敗於其手。陳弼臣有6子1女,都先後送國外深造。陳有漢畢業於倫敦銀行學院,並在倫敦蘇格蘭皇家銀行進行業務工作兩年。他悉心研究歐美銀行事業。後來,才進入盤穀銀行工作,職務由擔任一個部門的副經理做起。前後經過21年的磨煉,才由董事會一致推選他為總裁,成為陳弼臣得力助手。
目前,陳氏家族企業已經擺脫了一般家族企業的經營模式,解決了繼承和創新的問題。1975年在市場上公開發行股票,正朝著現代化和國際化的方向發展。盤穀銀行作為泰國的三大金融機構之一,經營著泰國近三分之一的信貸業務,對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創業指南:
對於年輕人來說,創業是實踐性很強的社會活動,想要提高創業教育的實效,必須重視和加強社會實踐教學。這樣才能更有效地適應社會需要。
第一,年輕人要適應社會的需要,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必須不斷地使自己社會化,社會實踐正是年輕人社會化的重要途徑。它可以知行合一,使年輕人對科學理論的認識逐步轉化為觀察、處理各種問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指導年輕人在實踐中確定創業的目標和價值取向,使他們的理論知識、行為準則在社會實踐中得到檢驗和發展,形成正確的創業觀。
第二,開展社會實踐教學有利於年輕人找準自己的創業目標。能力不像知識那樣,依靠外來的灌輸或者借助工具儲存就可以獲得,而是在社會實踐中通過感官把客觀事物或現象反映到頭腦中來,並通過大腦加工,上升到理性認識,才能指導人們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
第三,開展社會實踐還有利於培養創業精神,曆練創業意誌。年輕人隻有積極主動地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從而接觸各種複雜情況,在遇到困難和解決困難的過程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力,磨煉自己艱苦奮鬥、吃苦耐勞的意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