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中捧著夜明珠,眼睛有了光明的指引後,蘇天齊心中的擔憂感和一直以來都有的危機感卻沒有絲毫的減少,仿佛還有更恐怖的危險在前方等待著他。
之前遇到的隧道斷崖和無主箭矢,已經給他造成了一定損害,更不用說來這裏之前,他更是耗費了全部心神,才堪堪將八卦陣破解掉,打開了喚來溶洞的機關。
在這之前,他更是利用自己的小聰明,把一直緊跟著自己的小尾巴全部切掉了,還狠狠地戲弄了他們一番。
從始至終,蘇天齊都是一直在忙碌狀態,要麼動腦子,要麼動力氣,一直沒有停歇過,他早就感覺到了隱隱的疲累。這種疲累不是從身體上散發出來的,而是從心間裏產生的。是的,心神勞累是最恐怖的勞累,不管怎麼休息都無法將消耗的精氣神補回來。
蘇天齊在溶洞運行的時候已經打坐調息了幾分,但這種時間不夠充分、他也不敢全身心投入其中的休息,又怎麼可能迅速給他帶來充沛的活力呢。
蘇天齊歎了口氣,孤膽英雄真的不是那麼好當的,一個人獨闖龍潭虎穴就罷了,還始終不敢放鬆心神,等到探險結束突然輕鬆下來的時候,緊繃的神經突然鬆弛,不知道會不會斷掉?
他一邊專注探險一邊吊著心神,走了這麼遠也沒發現其他的危險,而這裏怎麼看也不想能夠通往始皇陵的地方。按照目前的史學家和考古學家佐證,加入華夏真的有秦始皇陵,那麼,這座皇陵一定在驪山之下。
而在民間眾人的說法中也是如此,更有道家人如此說道,驪山北麓的秦始皇陵坐南朝北,東臨華陰,西麵鹹陽,因為地勢正好處於陰陽寶地,而又盛產黃金美玉,秦始皇企圖讓這些金玉美景都隨著他一起下葬,於是選擇了這塊風水極佳的地方。在《水經注》載:"秦始皇大興厚葬,營建塚壙於麗戎之山,一名藍田。其陰多金,其陽多玉,始皇貪其美名因而葬焉。”這也是世人推測始皇陵方位的一條重要憑證。
在現代,已經有一些不可考證的其他說法逐漸露出水麵了,其中有一種就是,幾千年下來,地殼運動次數不知幾何,當年的秦始皇陵如今肯定運轉到海底下去,如同龍宮一般的存在了;更有甚者認為,始皇當年活著時便立自己為天下眾生之王,死後既不能再掌管世間,那他便要掌管地府。地處陰界,與海相近,始皇要想快速掌握地府,最好的辦法就是先入海底,修建“天龍宮”,強勢壓在“海龍王”之上,因此始皇陵一定是在海底下……
眾說紛紜,各有猜測,沒有哪一種被認證,就連始皇陵在驪山腳下都隻是一種無法準備蓋棺定論的推測方向。
兩千多年之前,秦始皇出巡途中死於邢台,要回鹹陽,一條捷徑是向南過黃河向洛陽,再到西安。這段路雖然不長,但在當時的天氣來看,理應會造成始皇的屍身腐朽吧。假如真的腐朽,又如何能保證了趙高和李斯為了成功篡權奪位而必須保證的“秘不發喪”?
因為這些逆向推測,於是始皇陵在驪山腳下的定論,世人便又充滿了懷疑。
蘇天齊也是不太相信始皇陵在驪山的,他甚至不相信兩千年前,古人就能夠以人力做出如此之多未解之謎的浩大工程。但是在事實發生後,他也不得不看著事實真相默然點頭,承認了古人所完成的波瀾壯闊的壯舉是現代人也力所不能及的。
蘇天齊作為傭兵,經常性會參加一些比較地下性質的黑暗活動,其中自然包括盜墓一類的活動。在參與“盜墓”中,他逐漸了解到古人的機關術的構造,雖然古人已經能夠熟練運用一些簡單的機關術來惡整如今對其完全不了解、自然也沒有應對之策的現代人,但是現代人類的科技聞名發展到現在,也不是隨便說著玩兒的。
所以在古文明和現代科技文明的火拚和強烈的碰撞中,雙方文明產生了一個非常尷尬的平衡點,也就是說,雙方平局了。
世人都知道,文明經過幾千年的累積和疊加,智慧的維度會越來越寬廣,所以現代人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定會被古人強百倍。
但世界上總是有一些不可思議的事情,就比如古人的機關術,是現代人無論如何也掌握不了、學習不來的。
蘇天齊逐漸相信自己這是“不小心”進入了驪山之下真正的“始皇陵”了,這份構造,這種機關,除了將心思放在其上足有一生的始皇可以耗費千軍萬馬的人力、物力來辦,還有誰會如此做?挖空一座山,並在其中設置軌道,若不是為了安置始皇屍身,又何必這般費盡力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