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時來強鄭方成霸 沈鹿蠻楚又稱雄(1 / 3)

第19章:時來強鄭方成霸 沈鹿蠻楚又稱雄

熊通強暴好戰,有僭號稱王之誌。但他見諸侯擁周,朝拜不絕,便懷觀望之意。後及魯鄭兩國祭天,平王不能禁。熊通見周室暗弱,更加肆無忌憚,遂與眾臣商議稱王之事。令尹鬥伯比進言道:“楚去王號已久,今欲複稱,隻恐駭人視聽,必先以武力製服諸侯方可。”熊通大喜,便問:“愛卿此言甚合寡人之意,隻不知用什麼策略才好?”鬥伯比稟道:“漢東之國,惟隨為大。主公若以兵逼隨,再遣使求成。則隨服,那時漢淮諸國,無不順矣。”

熊通從其言,乃親率大軍,屯兵於瑕,遣大夫薳章,求成於隨。隨有一位賢臣,名曰季梁,又有一諛臣,名曰少師。隨侯喜諛而疏賢,所以少師受寵。待楚使至隨,隨侯即召二臣相詢。季梁奏道:“楚強隨弱,今來求成,其心不可測也。主公應表麵應承,而內修戰備,方保無虞。”少師卻道:“臣請奉成約,往楚營一探虛實。楚強我則降楚,楚弱我則拒楚。”隨侯然之,乃使少師到瑕地,與楚國結盟。

鬥伯比聞聽少師將至,遂奏熊通:“臣聞少師乃淺薄之輩,以阿諛隨侯得寵。今其奉使來此探吾虛實,宜藏其精銳,以老弱示之,彼定輕我,輕必生驕,驕必生怠,然後我軍可以尋機得誌。”大夫熊率比奏稱:“其國有季梁在,恐此舉益於事?”鬥伯比道:“此舉非為今日之戰,吾用以圖其後也。”熊通從其計,傳少師入見。

少師進得楚營,左右瞻視,隻見楚軍兵甲破舊,盡是些老弱殘兵,不堪戰鬥,遂麵現驕矜之色,謂熊通道:“吾兩國各守疆界,不知上國之求成出自何意?”熊通假稱:“敝邑連遭荒旱之年,百姓疲弱,誠恐小國合黨為患,仿欲與上國約為兄弟,結為唇齒依。”少師對稱:“漢東小國,皆聽我國號令,君不必慮也。”

熊通遂與少師結盟。少師走後,熊通傳令班師。少師回見隨侯,言楚軍羸弱之狀,又道:“幸而得盟,即刻班師,其懼我甚矣。願主公下令,由臣引一旅之師追襲,就算不能盡降其眾,亦可掠其過半,使楚國今後不敢輕視於我。”隨侯以為然,便欲起兵追之。季梁聞之,趨入諫曰:“不可,不可!楚自若敖、蚡冒以來,世代勵精圖治,其勢力淩駕於江漢多年。熊通弑侄自立,凶暴更甚,今來無故請成,包藏禍心。其以老弱示我,蓋誘我耳。主公若聽少師之言追之,必中其計。”隨侯便令史官占卜,得卦不祥,遂罷追楚之意。

熊通下令班師之後,卻不急於歸國,一麵做勢欲回,一麵令人探聽隨國消息。他得知聞季梁諫止追兵,複召鬥伯比問計。鬥伯比獻計道:“請主公招江漢諸侯會於沈鹿。若隨國遣人來會,既為服我,如其不至,則以叛盟征之。”熊通聽罷,遂遣使遍告漢東諸國,以本年盛夏之末,於沈鹿取齊。至期,巴、庸、濮、鄧、鄾、絞、羅、鄖、貳、軫、申、江等諸國齊集,隻有黃、隨二國不至。熊通遂使薳章以叛盟之罪責黃,黃君害怕,遣使告罪。熊通又使屈瑕責隨,隨侯聽少師之言,拒不服楚。

沈鹿會盟之後,熊通便率師伐隨,屯兵於漢,淮二水之間。隨侯集群臣問拒楚之策。季梁進言:“楚國初合諸侯,兵臨江淮,其鋒方銳,不可輕敵,不如卑辭以請罪。楚若聽我,複修舊好便是。其若不從,就是理曲。楚欺我之言詞卑微,定生懈怠之心,而我軍見楚拒不納降,士氣必漲,我怒彼怠,足可一戰,如若僥幸勝之,便可得數年之平安。”時少師在旁,揚臂大叫:“爾何怯之甚也?楚人遠來,乃自送死耳。若不速戰,恐楚人複如前番遁逃,殊為可惜。”

隨侯聽信其言,乃以少師為護衛,讓季梁駕車,親自引兵來戰楚國,布陣於青林山之下。季梁苦勸不聽。至戰陣布畢,登車觀望楚師動靜,觀畢,謂隨侯道:“楚兵分左右二軍。楚國風俗以左為上,因此熊通必在左軍,君之所在,精兵聚焉。請主公專攻其右軍,若右軍敗,則其左軍士氣必喪,庶可敗之!”少師曰:“我軍與楚兵力相等,若避楚君而不攻,豈不貽笑於楚人?”隨侯從又其言,先攻楚左軍。楚軍開陣以放隨軍。隨侯殺入陣中,楚軍四麵伏兵突起,人人勇猛,個個精準壯。少師與楚將鬥丹交鋒,戰不十合,被鬥丹一刀斬於車下。季梁見勢不妙,保著隨侯死戰,楚兵不退。隨侯棄了兵車,著微服混於亂軍之中,得以走脫。季梁奮勇殺條血路,方脫重圍,回頭點視軍士,已經十去六七。

季梁尋見隨侯,隨侯麵有愧色,謂季梁道:“孤不聽汝言,乃至於此!”又問:“少師何在?”有幸存軍士見其被殺,奏知隨侯,隨侯歎息不已。季梁道:“此誤國池小人,主公為何至此仍不明白?為今之計,作速請降為上。”隨侯欣然道:“孤今以唯你是從。”季梁便入楚軍請降。

熊通大怒道:“汝主叛盟拒會,以兵相敵。今兵敗求成,非誠心也。”季梁麵不改色,從容進言:“昔者奸臣少師,恃寵貪功,強我主與上國相抗,實非出我主之意。今少師已死,寡君已知其罪,遂遣下臣稽首於麾下。君若赦免,當率漢東諸侯,世代稱臣,永為附屬,惟君裁之。”鬥伯比道:“天意不欲亡隨,故去其奸佞,隨未可滅也。不若允降,使其率漢東君長,頌楚功績於周,借以位號,以鎮蠻夷,如此,於楚無有不利。”熊通釋然道:“卿言甚善,我當從之。”乃使薳章私告季梁:“寡君擁有江漢數十國,兵精糧足,與中原大國相比,亦不遜色太殊,今欲假以位號以鎮蠻夷。若上國率群蠻訴於周室,幸得天子相允,則寡君之榮,實惟上國之賜。寡君自當休兵以待。”

季梁歸國言於隨侯,隨侯不敢不從。乃自以漢東諸侯之意,頌楚功績,請王室以王號借楚,彈壓蠻夷。桓王不許,熊通聞之,怒道:“吾之先人熊鬻,有輔導二王之功,僅小微國,遠在荊山,今辟地納民,以兵雄視江江,蠻夷莫不臣服,而王不加位,是無賞也;而魯鄭兩國祭天,且鄭假王命伐宋,王亦不能討,是無罰也。無賞無罰,何以為王?且吾王號,先君熊渠亦自稱過,孤亦光複舊號,豈有求他施舍?”遂於軍中自立為楚武王,與隨人結盟而去。漢東諸國,無不遣使稱賀。桓王雖怒,卻無可奈何。自此周室愈加暗弱,而楚國更加貪得無厭,時時派兵騷擾中原,中原諸國,莫能奈何。

後來熊通死去,其子熊貲繼位,號為文王,遷都於郢,群蠻拜服,麾下又有鬥祈、屈重、鬥伯比、薳章、鬥廉、鬻拳等人為輔,虎視漢陽,蠢蠢然有侵犯中國之勢,後來若非召陵之師,城濮之戰,則其勢難以遏止。

待齊魯二侯聽季梁說畢,莊公便道:“我等既然替天行道,隨國一事便不能不管。關於這事,兩位有什麼看法?”魯隱公生性仁慈,聽季梁這麼一說,早就生慈悲之心,便附和莊公之言,道:“鄭公說的極是。不過荊蠻已成氣候,此事還需從長計議。”齊僖公常受西北兩戎的騷擾,本不欲分勢去討,但既然鄭魯二公的態度已然明確,他也不好示弱,便道:“二公所言甚是。兄弟倒是覺得此事可於明日正式會盟時向眾諸侯商討。”鄭莊公道:“既然齊魯二侯都同意兄弟的意見,兄弟倍感榮幸。不過有楚國使者在此,我們行事便不能不有所顧忌。我看那楚王有意讓屈瑕前來刺探我等虛實,我等便於明日在會場派列精兵猛將,一來震懾楚王,使其不敢輕我中原,二來也使他不致逼迫隨國太緊。待我等伐許之後,再於此地大會諸侯,商議討楚之事。大夥以為如何?”齊魯二侯沒有異議,季梁也無話說。

次日,便是時來正式會盟的日子。齊魯鄭三國都把自己所帶的將士腳踏紅毯之邊,排列兩廂,都是龍精虎猛之輩。會場之外,戒備森嚴,會場之內,各國繡旗都在所站將士的背後獵獵飄揚。祭台之上,設一青銅大鼎,裏麵注滿美酒。大鼎兩側,各安放一張方案,方案擺滿金,銀,青銅等酒杯。酒杯按在坐各位諸侯國力的大小分派等級。大鼎之後,又放有一張大方案,上麵擺著豬羊果酒等祭祀之物。祭台靠台階的地方,擺有一張龍椅,這張龍椅當然是當今天子的,天子雖然未至,但為表尊敬,還是虛設了一張。

會盟時到,三聲炮響,撼天動地。炮聲未絕,金鑼聲響起,隻見各國諸侯身著朝服,依爵位大小依次排列,向會場魚貫而入。領頭的當然是在眾諸侯當中稱叔為尊的魯隱公,次後是鄭莊公,齊僖因未封公,國家雖大,仍是排了第三位。次後就是晉秦楚隨四國的使者。俟後是齊鄭的附屬國陳徐邾三君。再俟後便是邢侯,荊侯和息侯。楚使屈瑕隨大家肅容進場,眼光卻不住地朝兩邊偷窺。他特意留心鄭莊公的屬下,見那原繁白袍銀鎧,按劍站在隊伍之首,首先就吃一驚。原繁後麵,就是公孫閼,次後是曼伯和祝聃,這幾人都是青年俊傑,威風抖擻,品貌不凡。至於文官,打頭是號稱“智囊”的祭足,次者是叔詹和鄃敬軒。他左右顧盼,不見那個計破大宋防城,威名遠播的穎考叔,心中頗感遺憾。看那齊國之將,有夷仲年,公子彭生,石之紛如和孟陽等人,俱都是成名的人物。再看魯侯陣上,文官武將,也都不是泛泛之輩。屈瑕於是心中暗歎:中原不可伐也。後來屈瑕歸楚,向楚武王熊通備說時來會盟之事,熊通果然畏懼,隻是偃武修文,重視民生,至死都未敢踏入中原一步。

眾諸侯行至祭台之下,從左側階梯升台。先向供奉祭天之物的方案焚香膜拜。拜畢,又從右側的台階依次而下,在台下站定,向天子寶座行三跪九叩大禮。須臾拜畢,便是此次主盟國上祭台宣讀盟誓詞。莊公推舉隱公,道:“魯侯稱叔為尊,王室素所禮讓,可主此次會盟。”隱公推辭不受。莊公又推僖公道:“齊侯國大無匹,可主此盟。”僖公亦推辭不受。反來推舉莊公。莊公見由一次普通的約會,演變成現在非正式的會盟,已經是意外之喜。明知眾人驚其敢侵宋疆,這次會盟都是衝他而來,卻仍然恍在夢中。此時見齊魯二侯推舉自己,卻不敢受,隻是推托道:“兄弟我才德淺薄,且鄭國論位尊不過魯侯,論國大不過齊侯,決不敢受盟。”隨使季梁見三國推讓不已,遂出班叫道:“如此推托不盡,何時才能證盟?我意鄭侯為王之卿士,賜位公爵,才德兼備,威名播於四海,理當受主盟之位。”聽他這一說,徐陳兩君也應聲附和,其它邾侯,邢侯,荊侯和息侯也哄然叫好。屈瑕隻是低頭向莊公拱手,不說同意,也不說不同意,但那意思已經明確表示,他已經默認了。秦晉兩國使者對望一眼,也道:“鄭侯文韜武略,主持會盟,理所當然。請勿再辭。”鄭莊公心情激動,眼角有眼淚溢出,他強自鎮定,拱手向眾人環顧一圈,道:“既蒙諸位抬愛,兄弟我也隻好勉為其難,請各位恕兄弟恭敬不如從命了。”說罷振臂一揮,會場立刻鴉雀無聲。

莊公從齊僖公手中接過誓詞,正欲上台,忽見會場之外飛來數騎,其中一人揚起手中雙龍戲珠的黃綢聖旨,大叫:“聖上有命,著鄭公接旨。”眾人麵麵相覷,不知天子何事要給鄭侯下旨。莊公止步不前,心中疑惑不定。隻見那使者翻身下馬,行至祭台之下,回身立定道:“鄭公接旨。”鄭莊公便率眾諸侯跪下山呼:“微臣等接旨。”那使者展開聖旨,念道:“茲念鄭公三世輔政,多負勤勞,特下旨賜鄭公為此次會盟之主。又及,南方荊楚,不朝君王,不納貢稅,仗勢欺淩江漢各國,特著鄭公以此次會盟之師,代朕加以討伐。欽此!”聖旨宣畢,人群中不禁又起了一陣騷動。那莊公不由得大喜過望,雙手上舉,接過聖旨,與眾諸侯山呼“萬歲”。這樣以來,鄭莊公便名正言順地當上了盟主。這真是錦上添花的喜事了。

那使者見鄭莊公欲起,又道:“鄭公請先跪著,聖上還有密旨,要本使交付。”說罷從懷中取出一卷用火漆封好的密旨,雙手捧起,遞與莊公。莊公又如剛才一樣做了一番,因是密旨,所以就隻差沒有聽讀聖旨了。莊公接過兩道旨意,起身向使者遜謝,就欲留他證盟。那使者隻道一聲:“我有聖命在身,還要回去繳旨。鄭公不必客氣,請自便。”說罷翻身上馬,與隨從們一道走了。

莊公又拱手向眾人轉了一圈,說道:“王命不可違,諸位還請稍等。等我看完密旨回來,我們再繼續進行。”眾人都道:“理當如此。”於是莊公留下武將,帶著祭足三個文官入內去了。

展開桓王密旨,莊公讀道:“朕已經賜汝為盟主,代朕行征討荊蠻之權。朕聞公欲討許男,恐公不知:那許侯屢不進貢者,乃是朕念其國小力薄,私下免之。公乃大才,威名播於天下,可代朕討伐蠻楚。楚平之後,定有厚賞。”莊公看罷皺眉道:“我欲伐許,他卻要赦許。那荊楚遠在南蠻,豈能說伐就伐?就算我要伐楚,也當在滅了許國之後。否則我大軍遠出,留下許國這個禍害,不定就與宋衛蔡三國結盟,圖我後方。三位愛卿有何看法?”祭足稟道:“以臣之見,仍然先伐許。許平之後,再慢慢商議伐楚之事。但天子既有聖旨頒下,此事還需再計議一番。”莊公看向叔詹,叔詹不言。莊公又問鄃敬軒道:“老鄃以為如何?”鄃敬軒彎腰奏道:“若主公執意先伐許,微臣可想辦法把密旨改一下。反正這是密旨,沒有人知道。平許之後,主公再遵從天子旨意,和眾諸侯共同伐楚。”莊公喜道:“寡人意正如此。那就按你的想法辦。”祭足又道:“雖然如此,對外還是宣稱天子讓主公伐許之意。”莊公點頭稱是。

眾諸侯正等的不耐煩,忽見莊公由內而出。齊魯二侯仰上去問道:“聖上對公宣的甚旨?搞得如此神秘!”莊公笑道:“也沒有什麼。雖然是密旨,於此時此地卻可以稍微向各位透露一點。這密旨上說,那許男聞我等欲伐,派人去求過聖上,聖上恨其不朝不貢,卻又不好拒絕,所以密令我加以征討而已。時候不早,我們不說這個了,還是繼續我們的訂盟為是。”眾人也不再問,就於隊列中逐出楚使屈瑕,然後把莊公奉上祭台。

莊公讀那誓詞,其中列數許男不朝不貢,著鄭公與眾諸侯奉王命以討。眾人不疑有他,一齊拱手道:“必如此,師出方為有名。我等謹遵盟主之命,奉命以供驅馳。”莊公大喜,便首先拿起祭台上的牛耳尖刀,破指滴血於酒鼎之中,隨後齊魯二侯與其它諸侯也都照樣做了。莊公令祭酒叔詹手持一瓢,往各人的酒杯中斟滿血酒,起誓道:“我等俱以盟主號令行事,先平許,後伐楚。如背此盟,神明不佑。”誓畢,都飲了血酒。然後就是參拜盟主,訂下盟約。這一切都行完之後,鄭莊公大排筵宴,以款諸侯。

時來會盟的次日,眾諸侯都來聽命。莊公立於祭台之上,向眾諸侯笑道:“本盟主奉天子之命,專行討逆之權,先平許,後伐楚。目前伐許之事,除齊魯二侯之外,不勞各位操心。各位務請記住今日之誓,在國中隨時聽命。”眾人都齊聲道:“願遵盟主之命。”下令已畢,除齊僖公和魯隱公之外,眾諸侯都來請辭。莊公都一一溫言欣慰,就令散去。這廂莊公又與齊魯二侯安排伐許事宜,並約定本年七月末,在許地取齊。

周桓王初聞鄭莊公借王命伐宋,大怒,便欲號召眾諸侯起兵討伐。周公黑肩諫道:“鄭侯如今國力強盛,謀臣武將極多,又兼與各諸侯國都有所勾連,勢力之大,難以估算。聖上在盛怒之下,以現今王室的微薄之力討之,如有不虞,則悔之晚矣。依臣之見,宋公亦不會坐而待斃。不若靜觀其變,若鄭侯戰敗,再討之不遲。”問計於虢公忌父,忌父也同意黑肩的意見。桓王隻得從其言。

不久,聽得鄭莊公又借王命伐邾,桓王怒氣複熾,又要傳檄各諸侯國伐鄭。周公黑肩又諫道:“不說鄭侯挾勝宋之銳勢,此事更關係到齊國,且邾國此時已歸齊國所有。聖上如伐鄭,須連齊一起討伐。先前一鄭尚且難以征服,何況又添個強大的齊國?王上萬萬不可輕舉妄動。”桓王怒氣填胸,但卻無可奈何。又過一段時日,忽有許國大夫百裏來朝向桓王求救,備言莊公在時來與齊魯等國會盟,約期伐許之事。桓王見已無法禁止鄭侯,但又想保全許國,於是便想出一個交換條件式的方法,先給他做個盟主,然後再讓其伐楚,以竭其勢,同時為許國辯護,讓其把注意力轉到伐楚之上。以桓王的本意,是想把這些用意都寫在聖旨上。但虢公卻奏道:“聖上不要忘了旨意中有‘私下’兩個字。如果依聖上之意,都頒明詔,那麼其它諸侯國也都會依許國之例生出不朝不貢之心,有事也來央求,如此下去,那可如何得了?”桓王情知自己這個天子在眾諸侯的心目中早就不算什麼,目前也隻剩下這個年年受四方朝貢的權力了。所以他聽了虢公之言,不由得悚然而懼,後悔不該聽信許國的請求了。但自己既然已經答應百裏的請求,那就不能不救。此時此刻,桓王陷於了兩難的境地。如若救吧,那將會丟了自己手中僅有的這點可憐的權力,如若不救吧,又會失信於天下。無論救還是不救,結果都是一樣。桓王十分驚惶,用眼茫然地看著周虢二公。黑肩皺眉思索片刻,獻計道:“臣有一計,可為聖上分解此難。”桓王急問何計。黑肩奏道:“微臣以為可以把聖旨分為兩道,一道明詔,一道密旨。證盟主之位,代伐楚之權,可以寫在明詔上。而勸止鄭侯伐許的內容,都寫在密詔上。如此庶不失為兩全之策。”桓王聽罷大喜,遂按周公黑肩的建議辦了,由是便出現了在時來會盟之時,鄭莊公接到那一明一暗兩道聖旨的一幕。

百裏從洛邑回國以後,許國國君知桓王答應勸止鄭莊公討伐,心中稍定。他再也想不到鄭莊公竟敢使詐欺瞞當今天子,執意前來討伐。他這一錯誤的想法讓他沒有做多少戰略上的準備,加之許國實在過於弱小,所以後來齊魯鄭三國伐許之時,便沒有耗費多少氣力。

鄭莊公回國以後,大閱軍馬。這是鄭莊公自繼位以來,第二次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了。首次閱兵,是在伐宋之先。而本次閱兵,與先前又大不相同。首次閱兵,主要是莊公想看看鄭軍到底有多少實力。盡管當時鄭軍的實力已經初露鋒芒,鄭莊公多少還有點沒有底。而此次閱兵,則是莊公炫耀實力的威儀居多。所以此次閱兵,莊公辦是更是盛況空前。

到閱兵那天,莊公先率領公族子弟及當朝重臣到太廟焚香禮拜,祈求祖宗聖靈佑護他成功完成稱霸大業。從太廟回來以後,莊公便大聚文武於校場。又重新製作了“蜇弧”大旗,立於大輅車之上,用鐵索緊緊捆住。大旗以黃錦織就,方一丈二尺,旗上大書“奉天討罪”四個大字,四周綴有金鈴二十四個。旗杆以生鐵鑄造,長三丈三尺。大小將士,都分布於大旗四周。其中靖南將軍原繁在南麵,征北將軍公孫閼在北麵,振東將軍曼伯在東麵,平西將軍瑕叔盈在西麵,蕩寇將軍祝聃在外圍警戒,殄虜將軍高渠彌在內策應。諸將各率所部精兵猛將,各安其位。莊公端坐於點將台之上,居高臨下,遠遠觀看。四方招討大將軍穎考叔立於莊公之側,手執雙色令旗,令行禁止,一呼百應。莊公大喜,不由得來了興致,遂傳下令去:諸將有手執“蜇弧”大旗,仍然步履如常者,就拜為先鋒,並以大輅車賜之。諸位,你道這大輅車為何物,竟讓莊公如此鄭重其事的做為賜臣之物?原來在春秋戰國時代,大輅車代表著一主諸侯權威,平白無事,也僅隻有一國之主在盛大的場合才能乘坐。莊公蠻橫,不顧禮儀,為籠絡臣子,便以此顯示恩寵。但是此輅車非彼輅車,車的大小當然要比莊公所乘之車要小的多。而且車上所配套的公侯標誌,飾物等,也都要換成符合將軍身分的相應之物。此言權為解釋之意,不宜過多,在此點過不提。

且說莊公之令尚未宣畢,從方陣東麵湧出一將,頭帶銀盔,身穿銀甲,生的紅麵黑須,劍眼星眉。眾人視之,乃當朝下大夫,振東將軍曼伯曼無忌是也。隻見曼伯飛奔至點將吧,向上拱手奏道:“啟稟主公,臣能執之。”莊公微笑點頭,曼伯乃上前,雙手握住旗杆,用力一拔,那旗便穩穩拿在手中。曼伯手執“蜇弧”,向前三步,退後三步,仍把旗杆豎在車中,麵不微紅,氣不略喘。軍士無不喝采。

采聲未畢,隻見又從方陣西方飛出一將,大叫道:“雙手執之何足為奇?臣能隻手執旗,繞場一周。”說罷從曼伯手中搶過“蜇弧”,隻手掌之,當真圍著校場,走上一圈;乃當朝下大夫,平西將軍瑕叔盈也。莊公喜道:“真虎將也!還有何人能執此旗?”言猶未畢,方陣北麵一將應聲而出,眾人觀之,隻見其人麵如塗粉,唇如抹朱,頭帶束發紫金冠,身穿織金綠獅袍,年雖三十,仍不失為男子中第一美色,乃當朝中大夫,征北將軍公孫閼是也。

莊公見是公孫閼,因恨其先前防城之戰中亂傳消息,擾亂軍心,心中不悅,卻扭頭向站在身邊的穎考叔道:“愛卿曾經擊殺虎勞,可惜寡人未曾親見。但寡人亦曾聽軍中傳聞,說大將軍有力拔泰山之勇。今日寡人欲親見愛卿的氣概。你也去執那‘蜇弧’,如能賽過平西將軍,不僅可得輅車,先鋒之職,亦由愛卿任之。”穎考叔本不欲爭強鬥勝,但莊公有命,也不敢不從。於是走下點將台,從瑕叔盈手中接過大旗,如拎雞毛,把那大旗左旋右轉,就如長槍一般,舞得呼呼直響。眾人隻見那旗卷而複舒,舒而複卷,不禁相顧駭然,竟然連喝采也忘記了。莊公大喜,首先鼓掌叫好:“考叔乃子歌複生矣。有此人物,寡人欲平天下,何愁不勝?”遂傳令下去,欲把大輅車賜之。

公孫閼初見莊公不理自己,麵上便掛不住,此時又見穎考叔得賜大輅車,不禁惡向膽邊生,也不顧自己有多少斤兩,便大踏步上前,指著穎考叔叫道:“你能舞旗,偏我不能舞?這車須還不是你的。”說罷就欲欺身來奪。穎考叔把大旗往地上一擢,隻聽得“轟”得一聲,那旗杆已然有三分之一沒入土中,就一手扶定大旗,一手叉腰,冷眼看著公孫閼。公孫閼頓生懼意,止步不前,卻一手按劍,怒目相向。兩將劍拔弩張,眼看就要打起來。莊公於台上望見,急忙令公孫獲上前相勸。時莊公另差別將去守製邑,而把公孫獲調回滎陽在身邊聽命。公孫獲領命,急下台前去勸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