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2 書法家黃藹農現身銀幕
記得數十年前,美術家江小鶼在滬北八字橋畔辟有一園,花木扶疏,鬧中取靜,因名“靜園”。有一次,他邀了我們幾個熟朋友到他園中去玩。那天,吳湖帆興致很高,伸紙抽毫,繪一山水立幅,冒鶴亭題詩在上麵,那時但杜宇適攜有電影機“愛伊瑪”,便把作畫題詩的情況,攝入鏡頭,作為新聞片。我和徐偉士、潘博山及殷明珠女士作為旁觀者,於是所有來賓,都成影中人了。可是這新聞片不及放映,而“一?二八”抗戰興起,影片失諸硝煙烽火之中,始終未能寓目。
解放以來,黨和國家重視藝術,齊白石、黃賓虹老人,一一現身銀幕,繪畫寫字,作為一般後進學習的楷模。那位“書畫傳家二百年”的馬公愚,以及唐雲、程十發等,也在銀幕上和觀眾相見,不論認識和不認識的看到了,都感覺到恍挹芝儀,如親謦欬。
那位八十五歲老翁長須飄拂的長樂黃藹農書家,當然大家都希望他上上鏡頭,對客揮毫。上一年,人民廣播電台請他播音,作書法演講。但是他講話帶著福建鄉音,有許多人聽不懂。下一年,上海科技教學電影廠派人請他拍攝教育電影。起初他不肯赴約,說:“書法藝術不夠標準,更不敢獻醜。”經過負責同誌壯了他的膽,解除了他的思想顧慮,他也就答應了。和他配合的,為一中年演員,算是他的兒子,又一小演員,算是他的孫兒。拍攝開始了,他坐在室中,瞧見孫兒在窗外拋著皮球,他就以老祖父的身份,喚孫兒進來寫字,可是字寫得拙劣不堪,他就斥責孫兒貪玩不肯用功,並教孫兒要怎樣怎樣寫。他認為這孫兒是假的,應當對他客氣些,所以斥責時麵帶笑容,導演認為不合理,要重拍,說:“假戲要真做,斥責時麵孔要板起來,以示威嚴,否則便不像。”於是重新拍攝,接著,他的兒子從外邊回來了,他也叫兒子試寫一張,他看了,認為骨肉停勻,字尚得體,一方麵把這字幅指給孫兒看,且教導孫兒怎樣執筆,怎樣磨墨,怎樣點劃,怎樣波磔,他自己又一再示範,不厭求詳。整整攝了一天,才得完成。在公開放映時,電影廠又接他去一觀身外之身,他看得很得意,回來做了兩首詩,其中一首雲:“白盡髭須紅兩頰,衰齡望九眾為奇。播音攝影頻邀約,慚愧人諛好表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