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1 印蛻
印章也是一種珍貴文物。自秦漢至清末民初,代有名人遺印,流傳下來,得者視同圭璧。圭璧不易求,我就不得已而求其次,搜羅一些印蛻,聊以慰情。
我把收集到的印蛻,彙裝數冊,標之為“他山之石”,因為這些石章,都是他人之物,我不過借些光罷了。任何什麼,隻要有恒心,多少總有些收獲,若幹年來,其中竟有些較名貴的,也就沾沾自喜了。
在我所藏的印蛻中,名印以宋代歐陽修的“六一居士”白文印及蘇東坡的“雪堂”二字白文印為最早,這是雲間朱孔陽鈐給我的。
又有畫梅專家金俊明的“春草閑房”印。那“春草閑房”,為金氏吳中故居,後歸畫家吳湖帆,藏印者擬以這印交換湖帆一畫而未果。明末具有豔名的柳如是、馬湘蘭、薛素素、顧橫波、卞玉京等印文,無不婉媚取姿,對之猶覺脂香粉氣,拂拂從遺蛻中出哩。
蘇州王廢基,為張士誠昔年所建宮闈處。在那兒掘出一印,印文“縱橫天下”,這樣大的口氣,非張氏莫屬,雖沒有邊款,卻信之無疑的了。清代距今較近,遺印也就較多,我所藏的印蛻,便有王虛舟自刻的“一床書”白文印,黃小鬆自刻的“煙雲供養”朱文印,鄭板橋自刻的“修竹吾廬”,那印是刻在竹根上的。翁方綱的“小神仙”,朱文極古拙。還有金冬心刻有“小小草堂”朱文小印。楊龍石的刻印,名動南北,自刻閑章“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不除”,為細朱文。又頤和園前身為清漪園,這個印,大約為內廷物,且為瓷質,那“清漪園”三個字疏散有致,非名手不辦。
直至民初,吳昌碩為高聾公刻“高邕”印,呂碩為費龍丁刻“硯蕉軒”印,用顧若波所遺上品印泥鈐得,色澤古豔,曆久不變。王福庵刻“周迏之印”,這是為郵票大王周今覺刻的。更特殊的,去年為抗戰勝利四十周年,我卻藏有兩方紀念印蛻,印較大,一“曾受三百萬倭軍降君”,為朱文;一“興義何應欽字敬之章”,為白文。原來園藝家黃嶽淵,擬斥資辦一學校,嘉惠貧寒子弟,時何應欽卜居淮海路高安路口,和嶽淵的黃園相密邇,便請何寫一校額。未幾,時局變遷,校事輟止,那校額原書留著無用,擬付諸一炬。我見該書鈐有此兩印,認為有文獻價值,乃商得嶽淵同意,把它剪存下來,今已不易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