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1年4月2日,正當鄧飛他們在巴達維亞取得初步勝利時,北海鎮迎來了一件破天荒的大事,已經開工建設了一年多的伯力鎮至黑龍江城鐵路線第一期工程即將正式通車運行。
從3月30日開始,北海鎮各地穿越眾隻要手頭沒有重要事務的,都陸續來到了伯力鎮,準備參加通車儀式。
4月1日這天, 沈璿在趙新那半個警衛營兵力的護衛下,帶著一歲多的沫沫也來了。與她隨行的有阿妙、擔任保鏢的吳姑娘、陳二丫,甚至還有大病初愈的王貞儀和唐小等人。
這事吧,沈璿也看出來了,自己的男人雖然不是走到哪都處處留情,可也比花心大蘿卜差不到哪去。眼下她最怕的就是趙新哪天再往北海鎮放個金發藍眼的羅刹女人, 到時候可就更亂了。
除此之外,汪中、段玉裁、劉台拱、洪亮吉、焦循、黃承吉等人也都放下手頭的事, 跟著於德利和老尤等人一起來了。擔任他們隨行護衛的,是老拳師吳鍾、柴如桂、高六庚和李清文等人。
至於廣大群眾,咳咳,老百姓們都忙著春耕,沒工夫搭理什麼“火車”,畢竟這年月守著五十畝地不愁吃穿,老婆孩子熱炕頭就是人生頂點,沒事瞎溜達個啥啊!
整條線路全長208.7公裏,起點是位於伯力鎮西北24.3公裏處的伯力站,終點則是位於小興安嶺的阿克他拉山和布列亞山交彙處的奇穆尼鎮。
“奇穆尼鎮”是因鐵路而起的新興村鎮,位於黑龍江左支流奇穆尼河的低地平原。此地原無名字,周邊數百裏在清廷的官方地圖和赫哲人口中被稱為“奇穆尼窩集”,屬於奇勒爾赫哲人的居所。
本時空的吉林和黑龍江境內林木蒼鬱,遮天蔽日, 因落葉長年在林中堆積,導致水流不暢所形成的大片沼澤地帶,被赫哲人稱為“窩集”。
在前期的勘測過程中, 來自島國的司馬江漢帶著手下的學生,在奇穆尼河的左岸、距離黑龍江河道257公裏處發現了一座品質很高的煤礦, 經林子平等人確認無誤後,上報“北海鎮鐵路建設委員會”,之後便決定在此設置站點。
由於勘測隊在伯力到海蘭泡近六百公裏的路段上隻發現了這一座煤礦,因此奇穆尼鎮的地位便顯得愈發重要,畢竟北海鎮的火車是需要燒煤的,而伯力那裏的鋼鐵廠更是需要大量煤炭。
北海鎮要想全力開發地廣人稀的外東北和東西伯利亞,要是沒鐵路,一切都將遙不可及,更別說及時調動部隊了。也隻有鐵路,才能將上千萬平方公裏的土地牢牢的鎖住,將成千上萬的關內貧困農民運送到以火車站為中心的各個定居點,將這片土地真正納入中華版圖。
趙新在白柏兒城(伊爾庫茨克)的時候曾聽到過一個有趣的故事,很能說明西伯利亞幅員之廣,跋涉之艱難。當然了,這也可能是有人杜撰的。
說在十八世紀中期的時候,沙俄的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女皇曾邀請勘察加半島的六位處女到聖彼得堡覲見。這幾位貞潔的少女在沙俄官員的護衛下,剛走到伊爾庫茨克,就已經懷上了衛隊軍人們的孩子。等這些人再次跋涉了一萬多公裏,抵達了聖彼得堡時, 那些女人都已經懷上了頭生孩子們的弟弟妹妹。
事實上馬拉鐵路在北海鎮轄地內已經用了好幾年了, 從蒐楞吉島的金礦到蝦夷地的北泉州煤礦,再到菱刈礦區都有。最長的那條是北泉州煤礦上用的,差不多有1.5公裏長,三節車廂一次能拉八噸煤,用的都是之前跟清軍作戰繳獲的蒙古馬。
話說從伯力鎮向西修鐵路困難極大,雖說做做路碴的石頭可以從八十裏外山上開采,可鐵路經過的地區都是處於凍土地帶的沼澤;冬天凍的硬邦邦,春天解凍就成了泥塘。
最令鐵路建設委員會哭笑不得的是,別看伯力地區的針葉林無邊尤際,木材資源極其豐富,但大都不夠結實,耐久性差,造紙可以,做枕木那是根本沒戲。如果砍伐下未幹透的木頭做枕木,用不了一兩年就得壞,因此適用的木材不得不從300公裏開外的興凱湖北岸林場運過來。
要砍樹,還得清除樹根,要把路基挖深到地下三米,然後用碎石乃至水泥回填,再修出路基和路塹,修建排水渠。同時,築路的工人們還得修建一條與鐵路線並行,能容納四輛四輪大馬車並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