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第一章
小城風
弗朗什-孔泰地區,有不少城鎮,風物秀麗,維璃葉這座小城可算得是其中之一。白色的小樓,聳著尖尖的紅瓦屋頂,疏疏密密,星散在一片坡地上繁茂粗壯的栗樹,恰好具體而微,點出斜坡的曲折蜿蜒。杜河在舊城牆下,數百步外,源源流過。
維璃葉北麵,得高山屏障,屬於汝拉山區的一條餘脈。每當十月,冷汛初臨,維赫山起伏的峰巒,便已蓋上皚皚白雪。山間奔衝而下的急流,流經維璃葉市,最後注入杜河,為無數鋸木廠提供了水力驅動;倒借此得到相當的實惠。然而,這座小城的致富之源,卻並非鋸木業,而是靠織造一種叫“密露絲”的印花布,使家家殷實起來,城裏的房屋差不多已修葺一新。
一進城,就聽到噪聲四起,震耳欲聾:那響聲是一部模樣可怕、喧鬧不堪的機器發出來的。二十個笨重的鐵錘,隨著急流衝擊水輪,忽起忽落,轟隆轟隆,震得路麵發顫。每個鐵錘,一天不知能衝出幾千個釘子。別看這釘廠把大街上的行人震得暈頭轉向,假如這旅客進入維璃葉地界,問起這爿光鮮的廠家,是誰家的產業,別人準會拖腔拉調地回答:“嗬!那是我們市長大人的。”
維璃葉這條大街,遊客隻要在街口稍停,十之八九,會看到一位身材高大的男子,行色匆匆,一副要事在身的樣子。
一見到他,路人紛紛脫帽致敬。他頭發灰白,服裝也一身灰,胸前佩著幾枚勳章。廣額鷹鼻,總的說來,相貌不失為端正。
他就是維璃葉市的市長,特·瑞那先生。市長先生步履莊重,穿過街道,走進市政廳,便在旅人眼中消失了。若再走上百十來步,便會看到一座外觀相當漂亮的宅第,從與屋子相連的鐵柵欄望進去,是一片姹紫嫣紅的花園。旅人如果對競逐蠅頭微利的惡濁空氣覺得憋悶,那麼對此情景,自有塵俗頓忘之感。
遇到當地人,便會告訴他:這就是特·瑞那先生的府邸。正是靠鐵釘廠的大宗贏利,維璃葉市長才蓋起這座巨石高壘的漂亮宅第;整幢房屋,還是新近才完工的。他的祖上,相傳是西班牙人,算得上是舊家世族;據稱遠在路易十四把維璃葉收入版圖之前,就已定居於此了。一八一五年,特·瑞那先生夤緣得官,當上了維璃葉的市長。
在弗朗什-孔泰地區內,誰家的庭院圍牆造得越長,石基壘得越高,就越受四鄰尊敬。瑞那先生家的花園,圍牆重重,格外令人歎賞,尤其因為有幾塊圈進來的地皮,是出了金價買來的。且說那雄踞杜河岸邊的鋸木廠吧,一走進維璃葉,劈麵就會看到。那屋頂上,你會注意到有塊橫板,上麵寫著“索雷爾”三個大字,該廠六年前的原址,如今已劃入瑞那先生家的花園,正用來造最下一層第四道平台的護牆。
索雷爾老頭,是個固執己見,不可理喻的鄉民。市長先生雖很高傲,可為了叫老頭兒把鋸木廠遷走,也不得不跟他多次打交道,摸出大把大把的金路易。至於那條推轉輪鋸的公共水流,瑞那先生憑他在巴黎的關係,才得以喝令河流改道。
市長是用杜河下遊五百步遠的四頃地,才換得索雷爾這一頃地。盡管索雷爾老爹從這塊地上得了利,但還是利用鄰居的急性子和地產癖,又從市長那裏敲了六千法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