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國共對壘與局部抗戰(1927~1937) 第三節日本入侵與局部抗戰
一、九一八事變與南京政府的對日政策
日本自明治維新之後,曾多次發動對華侵略戰爭。1868年3月14日,明治天皇發布《宸翰》,宣布“繼承列祖列宗的偉業”,“開拓萬裏波濤,布國威於四方”。1881年,日本軍閥山縣有朋主持編纂了詳細論述中國軍備情況的《鄰邦兵備略》,提出了日本的侵略方針和步驟,即第一步侵略中國的台灣,第二步征服朝鮮,第三步侵略中國的東北和蒙古,第四步征服全中國,第五步征服全世界,這就是著名的“大陸政策”。1894年甲午戰爭,日本侵占了台灣和澎湖列島,控製了朝鮮。1904年日俄戰爭,日本又取得了遼東半島的租借權和南滿鐵路的控製權。此後,日本把遼東半島改稱“關東州”,設立關東都督府(亦稱關東廳),進行殖民統治。1906年,日本在大連設立“南滿鐵路股份公司”(即“南滿鐵路株式會社”,簡稱滿鐵),成為日本侵華的重要據點。為了保護南滿鐵路和日本僑民,日本在東北駐紮兩個師團,1919年正式命名為關東軍,成為日本侵略中國的先頭部隊。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派兵進攻山東,並提出了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
1925年12月,日本大正天皇去世,裕仁即位,改年號昭和,以1926年為元年。1927年4月,日本陸軍大將田中義一任內閣首相兼外相,積極鼓吹對華戰爭。6月27日至7月7日,田中內閣在東京舉行東方會議,通過《對華政策綱領》,決定了把“滿蒙”即東北從“中國本土”分離出來的方針。會後,田中將會議內容擬成《帝國對滿蒙之積極根本政策》的文件,於7月25日秘密上奏天皇。內稱“東三省為東亞政治不完全之地,我日人欲為自保而保他人,必須以鐵與血方能撥除東亞之難局。……惟欲征服支那,必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使世界知東亞為我國之東亞,永不敢向我侵犯。”【《時事月報》第一卷第2期,1929年12月。】這就是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在田中執政的兩年中,日本先後製造了濟南慘案和皇姑屯事件,使中日關係日趨緊張。
國民黨統一全國後,歐美各國紛紛承認國民政府。1929年1月16日,日本也任命芳澤謙吉為特使來華商談,以打開中日僵局。3月,中日達成解決濟案協議。5月,日軍全部撤離山東。6月3日,日本宣布承認國民政府,委任芳澤謙吉為駐華公使,日蔣建立了公使級外交關係。7月,田中內閣因在皇姑屯事件中“處置失當”而倒台,濱口雄幸組成新內閣,幣原喜重郎擔任外相,提出“刷新對華外交”的主張。9月,蔣介石公布了《田中奏折》,揭露日本侵略東北的陰謀,日本對此矢口否認。11月,日本以上海總領事重光葵代理公使,與中國談判改訂新約問題。1930年5月6日正式簽訂了中日關稅協定,中日關係出現“暫時平靜”的局麵。
中原大戰後,1930年11月,張學良到南京與蔣介石會談,決定將東北的外交、交通、財政及軍事權移交南京政府,並在東北設立國民黨黨部。蔣介石授意張學良在東北引進美國勢力以抑製日本。1931年,東北當局先後與美國簽訂修建鐵路和港灣、建造飛機廠和汽車裝配廠、開發礦藏等協定。美孚石油公司也打入南滿,其分店遍布東北。美國還向東北提供無線電台設備,使東北建成了一個完整獨立的通訊體係。同時,國民黨依靠美國力量,準備收回旅順、大連和南滿鐵路,使日本在中國東北的權益受到嚴重的打擊。
1930年春,世界經濟危機波及到日本,1931年達到頂峰,國內企業紛紛倒閉,階級矛盾日益尖銳。為了擺脫嚴重的政治經濟危機,日本政府大肆宣揚日本的“滿蒙生命線”受到威脅,並宣稱“滿蒙問題”靠外交方式已無法解決,隻有依靠軍隊的力量,以挑起戰爭衝動。1931年6月,日本軍部製定了《解決滿洲問題方策大綱》,決定采取軍事行動,一勞永逸地解決滿洲問題。此後,日本不斷在東北尋釁滋事,挑起中日衝突,製造戰爭口實。
1931年5月,在長春東北的萬寶山地區,中朝農民因修建水渠引起民事糾紛。日本以為有機可乘,遂派出50多名警察到現場幹涉。因修建水渠毀壞、淹沒了中國數千頃良田,中國農民十分氣憤,於7月1日開始平填渠道。次日,日本警察竟開槍鎮壓,中國農民傷亡數十人。萬寶山事件後,日本又在朝鮮歪曲報道,煽動朝鮮人襲擊殘殺華僑,惡意挑起中朝衝突。6月27日,日本軍官中村震太郎大尉潛入東北興安嶺地區進行軍事間諜活動,為中國駐軍捕殺。8月17日,日本大肆渲染“中村被害”事件,擴大中日矛盾。日本關東軍即表示應采取強硬決策,一舉解決東北問題。8月20日,本莊繁出任關東軍司令官,積極調整兵力部署,準備發動侵略戰爭。
正當東北局勢日益危機之時,蔣介石卻公開提出“攘外必先安內”和對日不抵抗的主張。1931年7月,蔣介石聲稱“惟攘外應先安內,去腐乃能防蠹。”“故不先剿滅赤匪,恢複民族之元氣,即不能禦侮;不先剿平叛逆,完成國家之統一,即不能攘外”。【蔣介石:《告全國同胞書》,天津《大公報》1931年7月27日。】8月16日,蔣介石電令張學良:“無論日軍此後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予不抵抗,力避衝突”。24日,蔣介石在南昌又一次懸賞緝拿紅軍領袖朱德、毛澤東、彭德懷、黃公略,賞格由7月間的銀5萬元加至10萬元。當時,張學良坐鎮華北,將東北主力15個旅開入關內助蔣內戰,留守東北的兵力尚有十幾個旅17.9萬人。9月6日,張學良電令東北各軍:“對於日人,無論其如何尋事,我方務當萬分容忍,不可與之反抗致釀事端。”
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關東軍自行炸毀沈陽北郊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然後誣稱中國軍隊破壞鐵路、襲擊日本守備隊,立即向東北軍駐地北大營發動進攻,炮轟沈陽城,這就是九一八事變。在不抵抗的命令下,東北軍幾乎不戰而潰,軍政大員四散逃避。19日晨,日本占領了沈陽和長春等城市。日本內閣聞知事變後,決定采取“不擴大”的方針,但關軍軍在日本軍部的支持下,繼續擴大軍事行動。21日,由於吉林省軍政長官熙洽投降,日本進占吉林市。日本占領遼寧(除遼西外)、吉林後,即分兵進攻錦州和黑龍江。1932年1月1日,日軍對錦州發動總攻,東北軍向關內退卻。3日,錦州失陷,日軍又迅速占領山海關外的遼西地區。2月5日,日軍占領哈爾濱。至此,經過4個月18天,東北三省全部淪陷。
九一八事變發生時,蔣介石在南昌密電張學良:“沈陽日軍行動,可作為地方事件,望力避衝突,以免事態擴大。一切對日交涉,聽候中央處理。”9月21日,蔣介石在南京召集黨政軍高級官員會議,決定采取“軍事上不抵抗,外交上不屈服”【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中華民國史資料叢稿·大事記》第17輯。】的整體對日方略,避免擴大戰爭,並向國際聯盟申訴,以求公正解決。同時設立特種外交委員會,以戴季陶、宋子文為正副會長,專門負責對日交涉。
同日,中國代表施肇基向國際聯盟提出正式申訴,要求國聯阻止事態的擴大並恢複事變前狀態。9月22日、30日、10月24日,國聯理事會在英、法等國控製下,先後3次作出決議,要求日本撤退軍隊,均為日本所拒絕。由於英、法等采取綏靖政策,使國聯根本無力製止日本的侵略,蔣介石對此也深表歎息。12月10日,國聯決定組織調查團,前往東北調查衝突現狀。日本為造成既成事實,遂加快了並吞全東北的步伐,引起了美國的不安。1932年1月7日,美國政府發出照會,不承認日本在東北造成的既成事實,同時加入國聯調查團。國聯調查團由英、美、法、德、意五國代表組成,以英國代表李頓為團長。經過半年的調查,10月1日,公布了《國聯調查團報告書》,承認“東三省為中國之一部”,指出日軍的行動“不能認為合法之自衛手段”,“滿洲國”是日本製造的傀儡政府等。但報告書十分明顯地表露出殖民主義的偏見,在許多方麵為日本的侵略辯護,承認日本在東北的利益;同時,提出對東北實行國際共管的方案,反映了歐美各國的矛盾心理。1933年2月24日,國聯大會以42票對日本1票接受報告書。3月27日,日本政府宣布退出國際聯盟。
日本的武裝侵略和南京政府的不抵抗主義,遭到全國人民的反對。中國共產黨迅速表明了堅決抗日的立場,全國各界也掀起了空前規模的抗日救亡運動。1931年9月22日,中共中央作出《關於日本帝國主義強占滿洲事變的決議》,號召全國人民武裝起來,組成下層統一戰線,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國民黨的賣國政策。1932年4月15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發表對日占爭宣言,正式宣布對日本作戰,“以民族革命戰爭,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出中國,以求中國民族徹底的解放和獨立。”
與此同時,全國各界紛紛發出通電,集會遊行,抗議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暴行,要求國民黨政府抗日。1931年9月23日,南京各界約20萬人舉行反日救國大會。26日,上海舉行抗日救國大會,參加的有800多個團體20萬人。28日,北平各界召開抗日救國大會,參加的有250個團體20多萬人。各界群眾要求國民黨和南京政府“改定外交方針”,“對日宣戰”,“厲行對日經濟絕交”,“組織抗日義勇軍”,“停止內爭,一致對外”。
青年學生是抗日救亡運動的先鋒。各地大中學生紛紛集會遊行,成立抗日團體,進行抗日宣傳。9月20日,北京大學學生通電“速息內戰一致抗日”。25日,北京師範大學學生通電譴責政府的“不抵抗政策”。27日,北平學生抗日救國會要求武裝群眾,驅逐日軍出境。同日,滬寧2000多學生冒雨向國民黨請願。11月,各地學生到南京敦促蔣介石出兵抗日。但是,國民黨當局下令,“禁止學生集隊來京請願”。12月5日,北京大學示威團在南京街頭舉行示威遊行,被軍警包圍,打傷30餘人,逮捕185人。7日,上海各校學生1.5萬舉行示威遊行,聲援北大學生,抗議國民黨壓迫學生的愛國運動。17日,彙集南京的各地學生3萬多人,聯合舉行大示威,在珍珠橋遭到國民黨軍警的鎮壓,死30餘人,傷100餘人,被捕100多人,其餘學生被驅趕、押送返回原地。這就是珍珠橋慘案。
9月24日,上海3.5萬碼頭工人舉行反日大罷工,23家日本紗廠的工人紛紛退廠,日本商號的店員和私人雇工也自動離職。10月,上海、北平的工人抗日救國會先後成立。各地職工也發表宣言,以向政府請願、征募愛國捐款、禁售日貨等形式,開展抗日愛國活動。
各城市的愛國工商業者也參加到抗日救亡的熱潮中來。他們自動抵製日貨,拒收日鈔,不與日商往來。民族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還紛紛發表言論,要求“立息內爭,共禦外侮”,抨擊政府的不抵抗主義。9月,羅隆基寫了《沈陽事件》一文,提出改組政府,容納各種政見,共同負擔國事的主張。10月,王造時發表《救亡兩大政策》的小冊子,提出“對外準備殊死戰爭,與日拚命到底”,“對內取消一黨專政,集中全國人才,組織國防政府”。知名人士馬相伯也發表《為日禍敬告國人》書,提出“立息內爭,共禦外侮”的主張。
九一八事變後,全國各界迅速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東北軍一些愛國將領和廣大東北人民也紛紛自動起來抗日。由於日本的侵略,全國人民對不抵抗政策的抨擊,以及國民黨內蔣、汪、胡三派之間紛爭不休,使國民黨的反動統治陷入嚴重危機。1931年12月15日,蔣介石被迫害布辭職下野。
二、一二八事變與淞滬抗戰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輕易地占領了東北三省,大大助長了它的侵略氣焰。為了轉移國際視線,迫使國民黨政府承認東北的既成事實,日本又蓄意在上海製造事端。
1931年11月間,關東軍高級參謀板垣征四郎,打電報給日本公使館駐上海武官田中隆吉,指使他“在上海搞出一些事來”。1932年1月18日,上海江灣路妙發寺的日本和尚天崎啟升等5人,在上海三友實業社總廠大門外,向正在操練的工人義勇軍拋石挑釁,引起衝突,日僧1死2傷。次日,田中隆吉指使日本浪人30多人,手持刀棍、火藥襲擊並焚燒了這家工廠,殺死砍傷前來製止的中國警察3人。20日,日本駐滬總領事向上海市政府提出道歉、賠償、懲凶取締抗日運動等無理要求。上海市政府同時對日本縱火焚燒三友實業社事件提出抗議。22日,日本海軍突然介入交涉,聲稱要“采取相當手段以保護日本的權力和利益”。這時,在黃浦江上遊弋的日本10艘海軍艦艇,向中國示威。1月27日,日本總領事向上海市政府提出最後通諜。28日下午,上海市政府表示完全接受日方條件。但是1月28日晚,日本海軍陸戰隊2000多人,在10餘輛裝甲車的掩護下,突然向閘北的國民黨第十九路軍發起進攻,隨後又進攻江灣和吳淞。第十九路軍在軍長蔡廷鍇、總指揮蔣光鼐的率領下,奮起抵抗,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