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的99種領導技巧 技巧95深入研究,產生思想觀念:
主持政策性會議的技巧
政策性研究會,也叫“產生思想觀念的會”。
平時運用的座談會、調查會、谘詢會、信息交流會、學術討論會、政策性研討會、規劃討論會、方案論證會、征求意見會等,都屬於這類會議。隨著領導方式和工作方式的演進,這類會議將會增加。
政策性研究會與布置工作、解決問題的會議性質不同,因而主持的方法也不同。一般主持好政策性研究會應注意的有:
會議主持者和與會者是平等關係
在這種會議上,大家不論職務高低,官銜大小,一律平等,沒有上下級關係。大家都要服從科學,服從真理,而不能服從和順從哪一個人。會議主持者隻有虛心傾聽大家意見、以主持會議的形式為大家
服務的義務,而沒有壓製不同意見、讓別人隨聲附和的權利。為了使會議獲得成功,會議主持者與其扮演主人的角色,還不如扮演仆人的角色為好。以一個恭謙的仆人角色來約束自己,就能夠避免出現
居高臨下、主宰一切的現象。有些同誌以為自己既然是會議的執行主席,就有權控製會議,別人應當以他的意誌為轉移,講起話來滔滔不絕。這種現象,是主持這類會議的大忌。當然,這並不是說,會
議可以沒有組織、領導和約束,漫無邊際,信馬由韁地開下去。但這種領導,是以引導的方式出現的,是“引而不發”,而不是以命令的方式出現的。
要造成一個自由發表意見的氣氛
隻有會議氣氛輕鬆活躍,大家思想才能放開,問題才能擺開,各種意見才能發表得更充分,討論也才更徹底。主持者要製造和保護這種氣氛,努力使與會者之間互相尊重,坦率交流。當遇到別人的發言
與自己的想法不同時,應當力戒衝動,要注意吸取別人意見中有益合理的部分。在爭論問題時,應抱著商榷、探討的態度,不要把自己的意見看得絕對正確,別人的意見一錢不值。更不要諷刺、挖苦、
攻擊、惡語傷人,那樣就破壞了討論問題的氣氛。領導者了解這一點並身體力行,有助於會議氣氛的民主化。
主持人發表意見要慎重
有些會議,領導者的責任就是一個字:聽。在這種會上,主持會的領導者不發表意見,隻是在傾聽中有目的地吸收自己所需要的東西。這種方法往往在尋求新觀念和搜集創造性建議方麵十分有效。即使
需要主持者講話的會議,也不要過早地提出自己的主張和看法,寧可等到別人提出同樣的建議,也不能自己先說出。未等到會議進行一大半、各種意見明朗化,主持者絕不可表露聲色。這樣做的好處是
:即使自己有高見,但並不一定完善,可以用別人的意見來充實、修正、完善自己的見解;如果自己的想法並不高明,就更沒有必要先講出來,以免影響別人提出更好的建議;即使自己的好想法讓別人
講出來了,自己爾後再表示謙虛的支持,對會議氣氛也有好處,別人會看到這位領導者是虛心接受他人的建議的。一定要防止家長式的小生產領導心理,仿佛自己不先講個一二三四,就說明自己無能、
水平低、不夠掌握會場的資格。
做好綜合和總結
政策性研究會雖然不是在會上當場拍板,立即決斷問題,但會議討論的意見總得有個歸納性的總結。因此,主持會議的領導者要善於傾聽各種意見,邊聽邊比較,邊分析,邊歸納,仔細分辨各種意見的
異同,找出它們的長處和短處,衡量它們的利弊,把有價值的東西吸收到自己的總結中來。如果感到問題討論得不夠深入徹底,就要及時提出問題,或用發言者的一個建議來引導大家繼續討論,使方案
逐步趨於成熟和係統化。最後總結時要注意三點:一是充分肯定會議的成效,乃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這樣有利於增強會議的團結氣氛,也有助於今後使這類會開得更好。二是一定要把一切有價值的
意見盡可能不遺漏地綜合起來,給予肯定;即使完全未被采納的意見,也應肯定它的價值,或表示在其他場合可供參考。這樣可以使與會者每個人都感到自己的意見受到了重視。最為忌諱的是,與會者
發表了十條意見,領導者在最後總結時,卻發表了一通早已想好的,與十條意見相矛盾的第十一條意見。這樣,人家就會以為你自恃高明,剛愎自用,久而久之,大家參加這類會議的興趣就少了,積極
探索的空氣就會窒息。三是一般不要“封口”。不要把某些意見說得十全十美,給予全麵肯定;對另一些意見給予全麵否定,這樣不好。同時應明確表示,希望大家散會後還要積極思考,繼續探索,領
導者歡迎並隨時準備傾聽大家新的意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