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美國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政府不僅積極加強與世界各國的合作,而且出台了一攬子政策措施應對危機。如早在今年7月25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就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控製物價過快上漲作為當前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
2008年10月,央行又兩次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釋放出增加流動性、保持經濟增長和穩定市場預期的信號。十七屆三中全會主題緊緊鎖住農村改革發展,被外界認為是進一步擴大內需,應對外部金融危機的有效舉措。特別是11月9日,中國推出了擴大內需的10項措施,確定了4萬億人民幣經濟刺激計劃,獲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好評。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鄭超愚認為,財政政策從“穩健”轉為“積極”,貨幣政策從“從緊”轉為“適度寬鬆”,就是要擴大內需彌補外需的不足,防止經濟增速下滑。以上一攬子經濟政策出台相當及時,對提升市場信心有較強的刺激作用。
此外,在2008年前3個季度GDP仍保持了9.9%的增速。我國經濟的基本麵沒有改變,進一步增加了中國公眾應對金融危機的信心。
“你認為美國金融危機對中國而言是機遇還是挑戰?”問卷調查結果顯示,39.13%的受調查者認為“機遇大於挑戰”(1914票),36.23%的受調查者認為“挑戰大於機遇”(1772票),認為“隻是挑戰”的占受調查者的17.38%(850票),認為“隻是機遇”的占受調查者的7.26%(355票)。由此可見,公眾認為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而言是機遇與挑戰並存,幾乎旗鼓相當。
“從宏觀經濟角度來看,從出口轉向內需是一個期待已久的變化。因為中國經濟的長期發展,必須由出口拉動型,轉向內需拉動型。”“4萬億新政就是我們亮出的具體克服當下全球金融危機的‘中國牌’。”“由於中國當前較為嚴格的資本管製,將使中國以相對較小的損失獲得調整自身經濟結構的動力。”網友紛紛表示。
與網友們的看法相比,有些專家的觀點甚至更為樂觀。如清華大學問題研究所史誌欽教授表示,此次危機或許是重建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一大良機。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秘書長湯敏認為,10年前的亞洲金融危機,中國一躍而成為區域龍頭;在目前的全球金融危機下,中國有可能確立全球經濟領頭羊的地位。
即便形勢看起來不那麼美好,但是,麵對國家強有力的拉動內需的政策,以及全世界共同抵禦金融風暴的信心和決心,我們依然要對明天充滿希望:金融風暴‘走’了之後,股市會一天天‘暖和’起來。“冬天已經來了,春天還會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