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路徑布局-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5.將冷門培養成未來熱門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雖然是句老話,但直至今天,大家仍然看不開。即便現在職業老早就超過三萬六千行,但幾乎九成以上的人還是隻想進入當紅的產業,如光電、電子、醫療和教育等。大家習慣一窩蜂去找熱門行業,卻忘了越熱門其實競爭更激烈。一個人若放錯行業,本身競爭力不強,也不符合自己的興趣,即使奮力擠進熱門領域,最後也會把自己變冷門。不要忘了,現在的熱門行業其實都是以前的冷門。因此,與其等待進入熱門行業還不如把自己變成熱門的人。
翻開成功的企業家的故事來看,許多共通的成長路徑,都是從“冷門”發跡到奪下冠軍,如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明基董事長李焜耀等。以李焜耀為例,當初舍棄人人稱羨的外商公司,轉進隻有十多位員工的本土公司宏碁,一度被認為不可思議。但李焜耀深知,在外商隻能學到一部分,到宏碁反而有伸展的空間;甚至在後來從宏碁分出來的明基,也是做非核心的電子周邊,一路上來才有今天的成績。
有一項關於國外退休老人的調查,問到“回顧一生,在事業上你最大的遺憾是什麼”時,其中有90%的人回答:“最大的遺憾是選錯了職業。”分析其中原因在於,多數人選擇當時熱門的職業,卻忘了問自己是否合適。
同樣地,在《選對池塘釣大魚》書中,作者雷恩吉爾森引述一項關於美國成功人士的訪談調查,發現94%以上的人回答成功的關鍵因素都指向一個:“他們都做著最喜愛的工作。”
1998年《時代》雜誌公布二十世紀最偉大二十位商業人士中,隻有三位是今日認定主流的科技產業出身,他們分別是微軟的比爾·蓋茲、新力創辦人盛田昭夫,與前IBM董事長小托馬斯·沃森。即便如此,他們的共同特質都是,創業或發跡的初期都不被家人朋友所看好。
換言之,往熱門領域鑽而成功的人,對比於在冷門領域裏出頭天是少之又少。在職場永遠都是熱門少,冷門多的前提下,與其進入人人稱羨的產業,還不如順著自己的興趣,找對池塘深耕,把自己變熱門。
美律董事長廖祿立,就是一個勇於和別人不同,把自己變熱門的黑馬。
第一名畢業進入第一流公司,合理的出路。但以第一名畢業於大同工學院的廖祿立,卻辭掉當時也是第一的公司,隻為做他自己想做的產品-“揚聲器”
從小酷愛古典音樂的他,一直想探究發出音樂的機器,為何有各種不同的效果,小時候也會試圖拆解音響的構造。他覺得,當時台灣隻會做低階的收音機很可惜,因此決定自行創業,做出可以播放好聽音樂的揚聲器。
雖然親戚們極力反對,甚至一度不借錢給他。但憑著一股熱情,他最後跟嶽父借錢創立美律。剛開始,到處跟人家說自己要做“揚聲器”,但實在太冷門,上遊廠商還聽不懂這產品。
為了自主研發,他土法煉鋼把全世界的麥克風都拆過一遍,獨自研究裏頭的差異,還特地自己用紙箱徒手建造一個約兩百公分高,一坪大的無響室,用來測試聲音。總共150萬元的創業資金,設備就花掉100萬元,其中光一條連接的音響線,更要上萬元。同業都認為他想和歐美國家一拚高下是瘋了,但他當時就認為,要闖出名堂一定要用最好的規格。多年後的他,站在後來改良的無響室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