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古今中外,民族的興旺,國家的富強,無不“受益於”各種各樣的危機,原因是危機帶來了機遇。“9。11”事件發生次日,美國總統布什就呼籲美國人民要“透過淚水看到曆史帶給我們的新希望”。
危機之所以是機遇,首先是因為危機是社會變革創新的原動力,而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過程就是不斷變革創新的過程。危機可以暴露我們經濟運行和社會管理中長期忽視的一些問題。它促使我們在這個危難時刻,對許多問題做出深刻反思,在反思中警醒,以革除經濟建設和社會管理中的弊端。對危機的反思形成的經驗教訓必然會導致我國社會一係列變革創新行動,推動社會經濟發展。
危機之所以是機遇,其次是因為危機能錘煉和提升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是一個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精神基石。“多難興邦”,但是“多難”能不能興邦,取決於一個民族能否在災難中保持空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民族精神。民族精神不僅是戰勝災難、危機的有力武器,更重要的,它是災難、危機送給一個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在災難、危機後的國家重建和社會經濟發展中長期發揮重要作用。“曆經百劫而不竭,屢曆磨難而常新”,依賴這種精神,我們不僅能戰勝危機,更能創造輝煌。
危機之所以是機遇,第三是因為危機提供了塑造一個形象的契機。如果我國在國際上的形象是一個環境惡劣、效率低下、信息閉塞的國家,那麼我們的經濟就會因國際資本和國際旅遊者減少在中國的投資和旅遊支出而受到影響,企業也同樣如此。在危機麵前的表現,可以幫我們樹立良好的形象,這將是一筆無價的財富。
當前,世界金融危機日趨嚴峻,中國經濟也受到衝擊。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既麵臨著巨大的挑戰,也麵臨著相當的機遇。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發生的複雜變化,為我們加快自主創新和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產業升級等創造了良好機遇。
比如,一些國家大幅降低外資進入門檻,為我國相關企業、機構創造了海外直接或間接投資的潛在機會;一些大宗商品如石油、銅、鐵礦石等價格大幅調整,降低了我國進口相關商品的成本,有利於相關商品的進口;我國經濟仍是投資推動型經濟,鐵路、公路、機場、城市基礎設施、新農村建設等領域仍有巨大的投資空間。
我們在麵臨一些發展的不利因素的同時,也具備應對挑戰的有利條件。我國當前經濟發展的基本麵沒有變化,依然具有較好的中長期發展前景;內部需求潛力巨大,金融體係總體穩健,居民儲蓄率較高,勞動力供給充裕;30年改革開放打下了良好的體製、物質和技術基礎,具有較強的抵禦風險能力。而國家及時而靈活審慎的宏觀調控措施,正是我們應對挑戰、抓住機遇的政策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