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 左傳
《左傳》,《春秋左氏傳》的簡稱,我國一部偉大曆史名著,也是一部曆史散文傑作。關於《左傳》的作者和成書年代,曆來有過許多爭論,司馬遷、班固均認為是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編寫,至唐代則有人懷疑《左傳》非左丘明作,有認為是“史佚、遲任之流”,有認為是吳起,或認為是楚人作,莫衷一是。現在比較一致的看法是,作者可能是戰國初期人,根據春秋時代各國史料編寫成書,後經許多人增益。
《左傳》是先秦時代內容最豐富、規模最宏大的曆史著作。所記載曆史年代大致與《春秋》相當,同起於魯隱公元年(前722年),終年比《春秋》晚28年,即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全書共18萬字。按魯國隱公至哀公12個國君順序,比較係統、客觀地記述了春秋時代各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方麵的一些事件,對王室衰微、諸侯爭霸、統治階級腐朽殘暴、宗法製度崩潰,以及各種製度禮儀、社會風俗、道德觀念、天文地理、曆法時令、古代文獻、神話傳說、歌謠諺語等都有大量記敘。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真實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的曆史麵貌,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很有價值的曆史文獻。
介子推不言祿
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懷無親,外內棄之。天未絕晉,將必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以處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誰懟誰懟:怨恨誰。”對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對曰:“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其母曰:“能如是乎?與女偕隱!”遂隱而死。
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曰:“以誌吾過,且旌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