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幕多數人的需要,抵不上一個人的需要 5、在權力核心,正確與錯誤是相對的
建州圈子的人,依仗自己兵強馬壯,能殺能掠,視別人的生命如草芥,視非滿族人如奴隸,一時間全部胡來、亂來,誰搶的財富多、殺人多,誰就是英雄。
民不畏死,有何懼之?當地的百姓,特別是漢民,在無路可走、忍無可忍的情況下,紛紛起義,以命相搏。滿漢兩族的矛盾,到了不可調和地步。
其實,老百姓要求不高,隻要能有一片地種,一家人能填飽肚子,過年過節吃頓餃子,就不做他想。然而,他們這點低得無法再低的要求,卻得不到滿足。
既然窩囊的活著比壯烈地死去還難,很多老實人都拿起殺人的武器。
對於這種現象,建州圈子的很多人,不會問為什麼,也懶得問為什麼。有人敢造反,他們就敢鎮壓。
褚英對此問題看得很清楚。他認為,要想擴大建州圈子,隻靠槍杆子是無法實現的,必須妥善經營、悉心打理。否則,圈子再大,有也等於無。
責任感和事業心,在一個人的骨髓裏,不會隨著他的職位高低、命運改變而改變。褚英身在家裏,心憂天下。
以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人見人怕、鬼見鬼哭的二把手褚英,現在成為人見人欺、狗見狗吠的廢人,心裏自然難以平衡。他更接受不了的是,建州圈子裏的人,在錯誤的方向上,越走越遠。
褚英是從來不考慮自己前途的人,他心裏隻有建州及建州的前途,即使現在的建州,已經與他無關。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但褚英做不到。隻要建州圈子能健康地發展,圈子裏的人和諧共處,在正確的道路上共謀大業,他允許自己一無所有、一無是處。他卻不允許自己看著建州當局為了維護少數人的利益,知錯不改,而自己苟且偷生。
無職無權、從旁觀到悲觀的褚英,隻能跟身邊人談談國計民生,借著酒勁兒,發點牢騷,抱怨當局在政治、政策上的錯誤。
褚英身邊的人,都是努爾哈赤派來監視褚英言行的奴才。這些人,一無文化,二無才能,隻有一顆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心。他們根本沒有褚英那麼高的無私境界,更理解不了褚英的憂慮實質。
他們善於揣摩主子的心思,然後再去滿足主子的真實需要。他們是來監視褚英的,於是他們從褚英的言語中,斷章取義地拚湊出證明主子正確的證據。
這些人向努爾哈赤彙報說:“褚英經常發牢騷,說父汗太狠了,居然因為一點破事,把我一擼到底,把我的隊伍解散,分給其他的弟弟,讓我成為無職無權、沒槍沒人沒錢的光杆司令,啥事都沒我的份,活著還有什麼意思?”
努爾哈赤明知道褚英不會這樣說,但他還是選擇相信,並以此當作繼續關押褚英的證據。
圈子裏,對褚英不放心的人有兩個:一是努爾哈赤,二是皇太極。努爾哈赤擔心聰明而又單純的褚英,繼續不管不顧地揭露他的短板,質疑他的管理缺欠,這有損他在圈子裏一貫正確的高大形象;皇太極擔心,建州圈子亂到一定程度,努爾哈赤會反思褚英的正確,重新任用他。
努爾哈赤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選擇繼續關押褚英,不讓他與外界接觸,不給他證明自己無罪的機會。
皇太極決不允許褚英這塊巨大的絆腳石存在,即使他已經無職無權。褚英活著,就有機會東山再起,因建州的健康發展,的確需要像褚英那樣有遠見卓識的人。一旦褚英重新獲得權力,皇太極就徹底失去競爭接班的人機會。
隻有褚英死,皇太極才會感到安全。隻有死人,才不會對任何人構成威脅。
皇太極買通了褚英身邊的3個幕僚。
牆倒眾人推。以前那些在褚英麵前,大貝勒長大貝勒短的3個幕僚,本想借他是圈子二把手的光,成為一人得勢雞犬升天的雞犬,沒想到卻成了腐屍上的蛆蟲,心裏怎能甘心?皇太極逐漸成為圈子裏的紅人,他們巴不得有一棵這樣的大樹罩著。
1613年,努爾哈赤二次班師回建州,褚英的3個幕僚,便主動向努爾哈赤揭發褚英,控告他在家裏不好好反省,在努爾哈赤帶兵出征之時,便請來陰陽先生,把父汗、弟弟、出征大臣的名字寫在黃裱紙上,附上咒語,找個時辰焚燒,並虔誠禱告,求天神讓建州兵敗,該死的全死,不得好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