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政府官員在這裏開會消磨時間,皇太極那裏正在積極備戰,準備再攻北京城。
11月27日,皇太極用滿州八旗、蒙古兩旗之兵,集中在北京城左安門外,與袁崇煥殊死一搏。
袁崇煥軍,雖然在補給不濟,但士氣高昂。特別是打八旗軍,非常有心得。他們豎起柵欄,布陣守城。
袁崇煥依然親自上陣,皇太極親自督師,兩軍在左安門外,你來我往,展開肉搏戰。八旗兵雖然人多勢重,但和袁軍作戰,已經慘敗過3次,心裏自然有些恐懼,從將領到士兵,自信心嚴重不足。
皇太極見後金兵損失慘重,覺得再這樣打下去,就得把他的家底打光了。袁崇煥打仗,隻求一勝,其餘的都不想。皇太極不能隻求一戰的輸贏,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這次出兵,很多人持懷疑態度,如果在北京城下,打光了資本,回沈陽就不好辦了。
於是,皇太極帶領眾貝勒,視察戰場,他指著戰場說:“這裏障礙太多,發揮不出我軍的優勢。如果傷了我們的士兵,即使取勝,也沒多大意思。這群病殘之兵,根本不值得我大軍一戰,算了,回去吧,好貓不跟餓狗鬥!”
皇太極給他的失敗找了一個借口,理直氣壯地退回去了。
皇太極屯兵北京城下,不能不戰,可是又打不過袁崇煥,進退兩難。他又找了一個借口,說先跟袁崇禎談談,利用這段時間讓戰馬休息、放鬆一下。於是,他移師南海子牧馬。
後金兵在南海子,抓住兩名明朝提督大壩馬房太監。經過審問,那兩個太監,一個叫楊春,一個叫王成德。太監哪裏見過殺人不眨眼的後金兵啊,不用動刑,什麼都招了。
有人建議,把兩個太監殺了。皇太極沒同意,把他們關起來。
袁崇煥探知,後金兵在南海子牧馬,決定采取措施。向導任守忠,非常熟悉那裏的環境,建議派火炮手到那裏埋伏,偷襲後金兵。
袁崇煥覺得此計可行,派出500名火炮手,潛伏在南海子附近,形成包圍圈。等後金兵進入包圍圈,火炮齊發,打得毫不防備的後金兵暈頭轉向,鬼哭狼嚎。
皇太極沒想到,袁崇煥還有這一手,南海子是住不下去了,不得不移營他處。
一想到這個袁崇煥,皇太極牙根都疼。戰無不勝的大英明汗,寧遠之戰,成為他人生中最大的敗筆,因而憂鬱而終;他剛上台,為了搞點政績,以為父汗報仇的名義發動錦寧大戰,結果被袁崇煥打得灰頭土臉;這次繞道進關,一路全勝,結果在廣渠門和左安門,又是這個袁崇煥,讓他損兵折將,一敗再敗。
要想打敗明政府,這個袁崇煥,不能不除。
怎樣才能除掉這個心腹大患?戰場上無法解決,最起碼暫時解決不了。怎麼辦?皇太極一籌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