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嬪娘娘的父親就更了不得了,乃是大陶的當朝宰相,每日都要上朝議政的,大皇子陶隨風,自請出家為僧的事情,也曾經是讓這位李宰相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李嬪娘娘隻是托自己的貼身宮女,送了一份詳細說明了,大皇子陶隨風自請出家為僧的原因的書信,這位大陶當朝的宰相,馬上就把四皇子陶禦宮,視為了自己在朝堂上最大的敵人,沒有道理自己的外孫,被別人逼到這個地步,自己這個一品宰相,卻沒有討回公道的權利。
第二天的早朝之上,鎮邊大將軍張將軍突然上殿,奏本彈.劾四皇子陶禦宮,當朝李宰相,也遞上了彈.劾奏本,同樣是彈.劾四皇子陶禦宮的,朝臣們也都紛紛跟風,跟著這兩位一文一武的一品大員,上本彈.劾四皇子陶禦宮,皇上並沒有明確表態,卻也都收下了,成摞的彈.劾奏本。
四皇子陶禦宮的心裏越來越慌,本以為在大陶的朝堂之上,隻有自己這一個皇子能夠議政了,大陶皇帝的寶座,也就等於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裏了,卻沒有想到事情發生的是這樣的突然,兩個一品大員上朝奏本,要來彈.劾自己,說的還是那麼有理有據,滿朝的文武大臣,不管是和自己私交好的,還是和自己私交不好的,也都紛紛跟風行事,上了奏本彈.劾自己,而大陶皇帝態度的模棱兩可,更是讓四皇子陶禦宮根本摸不著頭腦,心裏害怕的是一道聖旨下來,自己在調動不了一兵一卒的情況下,恐怕也就隻能聽旨行事了。
魏國公在這個時候也站了出來,秉著毫不偏私的公道,在這朝堂之上,向皇上進了言。
“啟稟聖上,老臣這裏有一言不知當講不當講,今日朝臣們,紛紛奏本上疏,彈.劾四皇子陶禦宮,老臣有幾句話憋在肚子裏,實在是覺得難受,固然我們大家都知道,四皇子陶禦宮,戰功赫赫,可據老臣觀察,四皇子的確是失了皇子的風度,中飽私囊不說,還聯絡江浙魏家,收取賄賂銀子,老臣認為這樣的皇子,實在不該留在我大陶的朝堂之上,老臣奏請皇上,早早下一道聖旨,也免得我大陶的皇室,跟著這樣的一個皇子蒙羞!”
魏國公的話,一向都是非常有分量的,這番話說出來,滿朝文武,自然也就有了風向標,也都紛紛在朝堂之上進言,請求皇上下達聖旨,不要再讓大陶的皇室,跟著這位四皇子陶禦宮蒙羞。
大陶的皇帝深感欣慰,所謂民.意就是這個樣子的,所有的人都是這樣的一個態度,那麼自己無論做出怎樣的決斷,大概滿朝文武當中,現在這樣的群情激昂,也就沒有人會反對了。
大陶皇帝就在朝堂之上,當著所有文武大臣的麵,提起了自己的朱砂筆,打開一個空白的聖旨卷軸,蒼勁的筆鋒之下,寫下了一道聖旨,蓋上了國璽之後,交由自己身邊的宣旨太監,親自來宣讀這份特殊的聖旨。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四皇子魏王陶禦宮,自恃功高振主,屢屢做出冒犯皇上的舉動,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如今滿朝文武,奏本彈.劾,朕念父子之情,賜四皇子陶禦宮,永生監禁,革除皇籍,扁為庶民,沒收所有家產充歸國庫所有,魏王府中所有女眷,一概貶為官奴,從此在我大陶,再也無魏王二字,陶禦宮除國姓,賜姓為趙,欽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