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生活篇——讓禮儀的陽光灑滿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第27課你的孝心指數有多高:跨越代溝,“四世同堂”
釋迦牟尼曾經說過:“假如有人左肩荷父,右肩荷母,行萬裏路也不能報答父母養育之恩;假如有人剝皮為紙,折骨為筆,和血為墨盡情抒寫父母的養育之恩,也不能書盡。”讀著這樣的佛語,每個人的心靈都會為之深深震顫。世界上最偉大的是父母,最能幹的也是父母。盡管如此,父母有些事能為你做,有些事卻不能為你做。
做子女的在成家立業之前,一般來說都比較聽話,大都是乖孩子。在子女有了自己的家庭之後,責任變得更重了。因此,不管是什麼人,都有做兒女的時候,也都有做父母的時候。很多人在做孩子的時候,怎麼也體會不到父母的良苦用心,直到做了父母才懂得父母對子女的無私奉獻。無論在什麼時候,你都應該用孝心對待父母。
如何與父母相處,是社交中重要的也是比較特殊的交際學問。有的人可能在外邊與朋友、同事、領導相處得很好,左右逢源,遊刃有餘,但在家裏與父母在一起時,就會出現沒有話說、冷漠、代溝等尷尬的現象。
代溝一:稚氣未脫想獨立,父母時刻不放心
你的父母可能常常認為你還是一個不懂事的孩子,缺乏人生經驗。作為過來人,他們對你的管教總是有道理的,你應該多聽大人的話,少走彎路。然而,你可能總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了,應該有更大的自由空間,不必事事聽父母的。
桑小姐因為與父母的關係難以協調陷入了極度的痛苦之中。她向心理醫生講述了她的苦衷:大學畢業時,她的誌願是到另一個更適合她發展的城市去工作。當她把自己的想法透露給父母時,父母解決反對。理由是她從小到大一直在父母身邊,自立能力很差,一下子遠走他鄉,父母根本不放心。在他們看來,她更適合在家鄉發展,這樣父母也可以盡力照顧她。桑小姐的理由是她已經依父母的意願在生她養她的這個城市讀了大學,這次畢業選擇一定要由她自己決定。
但是,母親“不失時機”地病了。在20多天的護理中,桑小姐被病痛中依戀她的母親所感動,她為自己硬要離開家而內疚。最後桑小姐留在了父母身邊。用桑小姐的話說父母總是把她看做是小女孩。他們總要以安全為由掌握她的行蹤。同時她還發現,如果是父親工作繁忙,母親就看她更緊。母親還表露出希望桑小姐結婚後也和他們生活在一起的願望。父母在桑小姐交男朋友的問題上沒少參與意見,終於在選擇眼下這位未婚夫時達成一致的意見。就在他們準備結婚時,男友得到一個進京發展的機會,而且可以保證桑小姐婚後進京。但是,桑小姐的父母堅決反對女兒離開他們。
他們起初勸阻兩位年輕人,後來集中做女兒的工作,見沒有什麼成效,便發出最後通牒,讓女兒在未婚夫和父母之間做出選擇。他們一會兒流淚哀求,一會兒憤怒指責,最後桑小姐病倒了。她情緒憂鬱,嚴重失眠,無法正常工作。她對醫生感慨:“父母為什麼會這樣缺乏理智?我覺得他們根本不愛我!”
生活中有不少年輕人也有像桑小姐一樣的疑惑:為什麼在自己試圖獨立的過程中,父母會做出一些不可理喻的反應?為什麼父母會變得不理智、冷酷,甚至缺乏修養?父母的某些行為也許不是那麼“高尚”,某些小缺點讓你有點“看不慣”,他們的一些建議和意見讓你有點“接受不了”,他們的嘮叨讓你的耳朵“起了繭”甚至在“逼急”的情況下口不擇言,這一切的想法你肯定也有過。其實,你和父母的想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如果你們從不考慮對方的想法是否有道理,而隻是強調自己是正確的,你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就永遠不會得到改善和深化。
當你已經長大成人,你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從原來的未成年人與成人的關係逐漸轉變為成人與成人之間的關係,你和父母可能一時還不能夠適應這種家庭關係的變化,還不能適應你追求獨立的願望和行動。從出生至今,父母一直習慣於作你的保護傘,願意事事為你包辦,他們可能覺得這是對你的關心。父母反對你獨立,也可能是出於對你的不放心。即使信任你的獨立能力,父母也會因你要求獨立而傷心。好像你的翅膀硬了,不再需要他們了,他們在你的眼裏變得不那麼重要了。一種隱隱約約被遺棄的痛楚時時襲上心頭。他們在感情上實在舍不得你在精神上“遠走高飛”。此時,你應該體諒他們的心情,最好平時多找時間與父母談心,讓他們及時了解你的成長和進步。那樣,你的獨立要求就不會使父母感到意外了。
代溝二:我的青春我做主,父母叮嚀加嘮叨
“當我們心情不好的時候,如果看到孩子在學習上又不上進,難免要嘮叨。正因為如此,女兒與我們的距離越來越遠,最後竟然拒絕和我們溝通。女兒每天放學回家就關上自己的房門,房門上永遠寫著‘閑人免進’的大字。令人痛苦但又束手無策。”一位母親麵對教育子女的問題滿臉憂慮。而另一位母親痛苦的根源在於,她覺得自己的孩子“不成器”,每天對著電腦狂打遊戲至深夜,對將來的生活毫無計劃和想法。“提醒多了,嘮叨煩了,他就會摔門而去。”這位母親對於和兒子相處同樣感到無可奈何。
“你每周和父母通話幾次?”“你多久給父母寫一封信?”“你了解父母的心情嗎?你傾聽過父母內心的需求嗎?”麵對這樣的問題時,多數年輕人的答案都隻是慚愧與愧疚。
某著名高校新聞中心對該校300餘名大學生進行了一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82%的人與父母以電話方式聯係,隻有8%的人保留了和父母通信聯係的方式;而與父母保持每周聯係一次的人隻有15%,43%的人要很長時間才和父母聯係一次。
當父母為我們日夜牽掛的時候,我們是否也會想到、體會到他們的期盼與等待呢?正如一位母親所說的:“我們不奢望孩子們提供錦衣玉食,隻想經常能夠接到他們的電話,聽聽他們平安健康的聲音就滿足了。”
俗話說,“樹老根多,人老話多”,人到老年一定囉唆。老人的囉唆有兩個方麵,一方麵是對子女做的事不放心,總是囉唆沒完,在父母的心理上,往往不自覺地把子女當作兒時的孩子,對子女所做的事總是不放心,這其實是長輩的愛心的表現。碰上這種情況,子女應該想一想,父母囉唆的事情,究竟是對還是錯,如果他的囉唆是對的,就改正,他也就不再囉唆了,要理解這囉唆之中的愛,體會這種慈愛。如果不對,子女也應該容忍,和和氣氣地跟他講一下道理。這時加強溝通也可使父母了解你做的事的原則、方法,讓他們對你有信心,這樣他們自然也就放心了,囉唆也就少了。另一方麵是有些老人喜歡囉囉唆唆談自己過去的事,這就是老人的懷舊感。碰上這種情況,做子女的最好是耐心聽,在老人回憶年輕輝煌時就讚美幾句,在老人提及傷感時就多勸慰老人,鼓勵他們多享受現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