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觀念篇——觀念決定貧富,理財首要任務是理觀念 第1課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理財要先理觀念(1 / 3)

第1章觀念篇——觀念決定貧富,理財首要任務是理觀念 第1課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理財要先理觀念

30歲以前要靠體力、智力賺錢,30歲以後要靠錢賺錢。

——李嘉誠

思路決定出路,腦袋決定口袋。

——當代商界流行俗語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

李嘉誠曾說過一句名言:“30歲以前要靠體力、智力賺錢,30歲以後要靠錢賺錢。”30歲是人生中的黃金年齡,你一生是否貧窮和富裕,主要在於30歲以前這一段時期內你能否確立正確的財富思想和理財觀念,為創造和積累財富所學習掌握的理財知識、技能,以及為此所作出的努力。

“錢本身隻是一個價值符號,隻有使用才能體現其價值,不去使用等於沒有價值。賺同樣的錢,生活可能千差萬別。”這句話充分說明了理財的重要性。不理財,金錢就成了沒有生命和活力的東西,淪為簡單意義上的流通貨幣。如何打理我們的錢財,才能均衡我們一生的財富,讓我們的生活寬裕無憂,讓現有的財富不因通貨膨脹而縮水,讓手頭的閑散資金積沙成塔、集腋成裘呢?這些都涉及理財這個人生大問題。積累財富不容易,守住財富更不容易。真正的富人並不是那些隻知道埋頭工作和辛勤勞動的人,而是那些懂得投資、善於理財、精於規劃的人。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個人生活的改善,自我價值的體現,社會效益的達成,都是以財富的增長作為衡量標準。生活中,每個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創造並享用財富。你不理財,財不理你,成了我們這個社會和時代的理財通行準則。理財,一個曾經離我們很遙遠的詞語,現在卻毋庸置疑地走進了我們的生活。“賺錢一陣子,花錢一輩子”,財富不論多少,都應該好好打理,窮人和富人都需要理財。

什麼是理財

“理財”一詞,最早見諸於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報端。隨著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和個人財富意識的增強,銀行和零售業務的日趨豐富,以及市民總體收入的逐年上升,“理財”概念逐漸走俏。

一般人談到理財,想到的不是投資,就是賺錢。實際上理財的範圍很廣,理財是理一生的財,也就是個人一生的現金流量與風險管理。其包含以下幾方麵的含義:

(1)理財是理一生的財,不是解決燃眉之急的金錢問題而已。

(2)理財是現金流量管理,每一個人一出生就需要用錢(現金流出),也需要賺錢來產生現金流入。因此不管現在是否有錢,每一個人都需要理財。

(3)理財也涵蓋了風險管理。因為未來的更多流量具有不確定性,包括人身風險、財產風險與市場風險,都會影響到現金流入(收入中斷風險)或現金流出(費用遞增風險)。

一般來說,理財是對個人、家庭的財產進行科學地、有計劃地、係統地全方位管理,以實現個人、家庭財產的合理安排、消費和使用,是一門賺錢、花錢、省錢的學問。

不過,目前很多財場中的人對理財的普遍看法是,理財是為了讓資產保值增值,讓錢生錢而采取的方法和手段。這恐怕得算對理財的“狹義”定義了。

為什麼要理財

簡單地說,理財就是通過管理錢財使生活水平越來越高,生活品質越來越好。

每個人都希望過幸福美滿的生活,但是你首先應自問有沒有這樣的能力?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告訴我們,人類的需求是有層級之分的:在安全無虞的前提下,追求溫飽;當基本的生活條件獲得滿足之後,則要求得到社會的尊重,並進一步追求人生的最終目標實現自我。而要依層級滿足這些需求,必須建立在不虞匱乏的財務條件之上。因此,你必須認識理財的重要,訂定一套適合自己的理財計劃,來達成自己的生活目標。

理財究竟有什麼意義呢?讓我們先看下麵的一個例子。

10年前甲和乙是本科的同學,在社會工作5年後,不約而同都積蓄了30萬元人民幣。5年前,他們都花掉了這30萬元。甲去購買了一套住房,乙去買了一輛“奧迪”。

5年後兩人的個人資產:甲的房子,市值60萬元;乙的二手車,市值隻有5萬元。

甲、乙兩人目前的資產,明顯有了很大差異,但他們的收入都一樣,而且同樣學曆、基本具備同樣的社會經驗,為何大家財富不一樣?甲花錢買房是“投資”行為——錢其實沒有花出去,隻是轉移在了房子裏,以後還是都歸自己。乙花錢買車是“消費”行為——錢是花出去的,給了別人,二手車用過10年後,幾乎一分不值。車跟房子不一樣,房子10年後,說不定已翻了好幾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