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觀念篇——觀念決定貧富,理財首要任務是理觀念 第4課人賺錢?錢賺錢?學會讓金錢為自己工作
窮爸爸教人去寫一份出色的簡曆以便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另一個則教人寫下雄心勃勃的事業規劃和財務計劃,進而創造創業的機會。
——羅伯特·清崎
靠攢錢成不了富翁
大多數人賺取人生的第一桶金往往是靠打工度過,所以在投資的時候用錢會非常的謹慎。很多人會有這樣的觀念:現在自己的金錢資本太少了,先攢兩年吧,等儲蓄多了再拿出來投資。等兩年過後才發現,物價上漲,這點錢還是不夠投資的,於是再攢兩年吧。攢來攢去,發現即使一輩子也攢不到投資用的錢,於是也就不再攢錢,找地方消費去了。
沒有一個富翁是靠攢錢發家的。建立理財觀念的第一步,就是要意識到掙錢和攢錢的區別。在物價上漲或貨幣貶值的時候,攢錢往往會使人變得越來越窮,富人則往往會在該省錢的時候省,該花錢的時候絕不含糊。
當然,同樣多的錢該如何花,最終產生的結果會很不一樣。會花錢,錢能給你帶來幾倍、幾十倍甚至幾百倍的收入;不會花錢,錢花了以後不但會沒有任何收益,甚至還會賠錢。如何花錢,往往成為富人的工作,他要將錢花得有價值。
猶太巨富比爾·薩爾諾夫小時候生活在貧民窟裏。他家裏有6個兄弟姐妹,全家隻依靠做小職員的父親一個人的收入維持生計,生活極為困難。父親掙得每1分錢全家人都省了又省,家裏沒有一項多餘的開支,就這樣勉強度日。在比爾15歲的時候,父親告訴他:“小比爾,你已經長大了,要靠自己來養活自己了。”
比爾聽了父親的話,外出打工,然後用掙到的錢經商。這也是猶太人的一條優良傳統。3年後,比爾改變了全家人的貧窮狀況;5年之後,他們全家搬離了貧民窟;7年後,他們在寸土寸金的紐約市中心買下一套房子。
攢錢可能會讓你越來越窮,必須要學會讓錢生錢,這才是賺錢之道,它會讓你從貧窮走向富裕。
錢能“生”錢
王新在一家國有企業的工會工作。前幾年看到不少同事下海經商,事業有成,她好生羨慕。但畢竟單位的各種保障和福利還不錯,她又不想輕易丟掉這份工作而去涉足商場的風險。後來,她聽從了別人的建議,就是在工作之餘學會科學理財。有了第一筆積蓄後,王新沒有把錢存銀行,而把積蓄買成了國債。5年下來,算上利息和當時的保值貼息,她的積蓄正好翻了一番。然後趕上股市當時行情不錯,王新又果斷地把這筆積蓄投入到了股市中。幾年下來,股票總值也收益頗豐。
王新並未被勝利衝暈頭腦,而是見好就收,把股票及時拋掉,又買成較穩定的國債。2004年初,她又將到期的國債本息一分為二,分別買了兩年期信托和開放式基金,信托產品的年收益為6%,基金的申購價格為1.07元。不久前,信托產品到期兌付,那隻基金的累計淨值在經曆漲漲跌跌之後也達到了1.27元,這樣算起來,兩年時間她共實現理財收益6.9萬元,平均每年收益3.45萬元,已經遠超過她的年工資收入了。
理財的最高境界莫過於“會理、敢理、巧理”,簡言之:讓錢“生”錢。有句經典的說法:投資是一種神奇的東西,再賠,它也隻能輸掉你手頭的,但一旦贏起來,它卻能不受限製的翻番。雖然這句話聽起來有失偏頗,但至少,它給人一種啟示:學會理財,可以讓錢“生”錢。
美國美林公司公布的第10個年度世界財富報告顯示,迄今為止,全世界擁有百萬美元以上的富豪人數已經超過了871萬人,資產增加了8.51%,而10年前百萬美元富翁的人數僅僅是450萬人。10年後的今天,即使具有超過3000萬美元資產身家的超級富豪的人數,也增加了10.21%,達到了85500萬人。富豪的增長率在世界上並不平均,在發展中國家的增長率最高,其中亞太地區居世界首位,而韓國又位居第一(增長21.3%),中國和印度不甘落後,正在趕超日本,中國內地的增幅為6.8%,歐洲地區增幅較小,僅為4.5%,而北美洲地區依舊擁有著世界上最多的百萬富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