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年關近(上)(1 / 2)

已是臘月,這大半年喧鬧不已的京城,終是平靜下來。

不管是一個多月換了三個天子的驚變;還是小皇帝遊玩豹房被閣老訓斥,然後乖乖出閣讀書的趣聞;抑或是朝會上的文臣言官,唇槍舌劍爭鬥的傳說.....

都漸漸從大家夥茶餘飯後的閑談中消失了。

年關將近,寒氣逼人。

家長裏短,缸中存糧,有沒有餘錢多買些肉食,成了飯桌上的主題。

皇城牆根,每日已經會有凍死的流民乞丐了;長安街上,家中殷實的心善人家,也開始在府宅門口架起棚子,開始施粥;城中的生意人則忙著清欠還債,呼朋喚友,抱怨小吏貪鄙;城外的農戶們,盼望著明年年景好過些,能多些雨水。

但稍有些見識的人都說,好在今年遼東沒像去年一般,出大亂子;否則遼民逃難,散落山海關內,北直隸、乃至京城的的百姓,這個年節也好過不了。

......

此時的朝堂,也已經漸漸安穩下來。

太常寺卿趙南星偶爾帶病當值,太常寺丞楊漣也是兢兢業業的去辦差;宮中,駁回了兩本遷調督察院禦史的折子後,方黨的“進攻”也驟然偃旗息鼓;局麵一時又安靜了下來,想必也都盼著年節休沐了。

一方麵,是東林根基深厚,要想全部拔出,費力不小,卻不一定功成,更有春風吹又生的後勁;另一方麵,也是皇帝有意維持朝堂的平衡,避免讓一家獨大。

前些日子“老實”的方黨,若是得勢,誰能保證不會比東林“跋扈”呢;實則,若不是當下的吏部天官是東林中人,他們已經提議發起京察了;內憂外患之下,還是一致用心國事為好,至少要鬥而不破罷。

更何況,此時皇帝的煩心事並不在“黨爭”上。

乾清宮南書房,按照往年規矩,宮裏從上個月其,就已經燒起了地龍;也因此,身子日漸強健的皇帝,在這個時節倒並不覺得冷,隻是把座椅上墊上軟墊,反倒還把窗戶微微開啟,用來透氣。

但這,卻是苦了今歲已年過七旬的戶部尚書李汝華,坐在椅子上的他,看著外院光禿禿的樹木,不由縮了縮脖子,又把官袍緊了緊,搓搓手。

正在禦案後,低頭皺眉看奏本的朱由校,似有所感;看著戶部尚書全白的胡子,趕忙一邊略帶歉意地說道:“部堂見諒,確是朕大意了。”一邊朝旁邊招了招手。

侍立在旁的司禮監掌印王安,見狀忙輕輕點頭;迅速上前幾步,關上了窗子,又輕手輕腳地轉身推門而出,低聲吩咐了門外的內侍幾句。

不一會,便有幾名宮人端上了火盆和熱乎的參茶進來,驚得李汝華急忙站起身來,口中向皇帝謝恩不止。

朱由校含笑輕輕擺手,待老臣重新坐下後,方才說道:“今日請部堂過來,是因前日看了部堂的奏章,遼東軍餉又缺了?”

自上次朝會之後,天啟朝的早朝規矩,就正式變為,每月僅初一早朝;政務由天子批閱奏章,若遇到什麼決定不了的,召見臣工來南書房商議;也有人私下譏諷天子怠政,說他有“萬曆”遺風,但百官心中,卻是沒有覺得朝政有所耽擱,於是也就這樣維持下來了。

見皇帝詢問國事,李汝華不敢怠慢,趕忙放下參茶,拱手正色道:“陛下,不止是遼鎮,實則九邊連年欠餉;這兩年,又是天下兵馬彙集遼鎮,耗費就更大了......”

見皇帝目光疑惑看來,似乎是知道皇帝想問什麼,老臣又補充道:“先帝開內帑發餉,也隻補了去年所缺,今年眼看著年關將近;邊鎮將校度日艱難,要是餉銀不繼,臣怕是,難免會鬧出些亂子來了......”邊說,邊頗為為難地看著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