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熊蠻子(上)(1 / 2)

泰昌元年臘月初八。

乾清宮正殿,首輔方從哲、兵部尚書黃克瓚,相對而坐,似乎略有不適,抬頭看了一眼上首的皇帝;隻一會,便有宮人奉上粥食。

朱由校方才笑道:“今日臘八,請兩位大人喝粥。”兩位臣工的不適他看在眼裏,這也是有意為之。

在他看來,朝會議政效率低下,而且極容易引發“爭議”,而若是隻批奏本,有可能會被禦史科道的折子給淹沒;為了一定程度上排除“幹擾”,對不同的政事,召來首輔、部堂、司禮監掌印商議,幾人議定後,也就能夠定下來了。

這是少年天子的“民主集中”,由他來選定參議的臣工,較大提升效率的同時,也能更好的執行自己的想法;也是為了保持內外相聯,避免造成類似於太監專權的惡事.....關鍵也不會在朝堂“大動幹戈”。

“謝陛下,”方、黃兩人聞言,趕緊起身行禮,見皇帝擺手,又緩緩坐下,把幾上的粥喝了一口,然後放下;看著上首,等待皇帝示下。

在旁的司禮監掌印見狀,稍等了片刻,方去招呼宮人,將碗碟收走。

朱由校也不再耽擱,問道:“前次李堂部提議停止各地募兵赴遼,首輔、黃部堂以為如何?”

首輔聞言沒有說話,隻是看向兵部尚書。

黃克瓚沉吟片刻,猶疑道:“如此,則無足夠的兵力收複遼東;怕是不能按神宗、光宗的遺誌,速速平定建奴了......”

“現如今,朝廷有可能短期收複遼東嗎?”朱由校聞言頷首,又問道。

“現聖天子當朝、將士用命,或是有機會,隻是時間早晚而已;隻是當前怕是力有不逮......”聽出皇帝心意,首輔方才出聲道,兵部尚書似乎也鬆了一口氣,就怕皇帝要迅速平定建奴。

兩位重臣雖是說得雲山霧繞,但朱由校大致能意會,他不願在軍國大事上含糊,徑直道:“若是短期內,無速勝可能,就按李部堂議,如何?”

兩位重臣相視一眼,兩人心中都覺無法速勝,先前隻是擔心皇帝心急;兩人點點頭,隻黃克瓚麵色猶豫,又補充道:“或應與遼鎮邊臣商議一二。”

朱由校微微點頭,既然兩位重臣都沒有異議,他便心中有數了。

******

終是京城首善之地,晌午的市井街道上,已經漸漸張燈結彩,廟會燈會此起彼伏,人流如織,一派熱鬧景象。

一位五十出頭,身長七尺的員外,在長安街上信步閑逛,眼睛不停地看向四周,似乎從未見過一般,身後還跟著兩位家丁模樣的壯漢。

但若細看,就會覺得奇怪,這員外方臉劍眉,麵容黝黑剛毅,一臉風霜之色,而家丁也顯得孔武警惕;與京中富貴人家“肉嫩膚白”、下人卻好似混子的情形,很不一樣。

這員外便是遼東經略熊廷弼。

回到京城已經四天,午後就要去宮中陛見;趁著晌午無事,在街上悠閑走著,貪看起京中的繁華熱鬧來,還是比遼東暖和啊,他不由舒服地感歎道。

雖少時家境貧寒,放牛讀書,但萬曆二十五年他高中鄉試解元後,日子便漸漸寬裕起來,次年中進士為官後,更是不用再為生活發愁,不是沒有見過富貴景象;隻是久在邊鎮,知道這平和熱鬧的難得。

但將士們邊鎮喝風吃雪為的不就這個嗎,嗬,他自失一笑,回家一趟,卻是有些多愁善感了。

這是皇帝的新政之一,每年會不定期的,召邊疆重臣秘密回京述職;其一避免九邊重臣,出現聽詔不聽宣的情況;其二也是讓邊鎮文武,可以與家人團聚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