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二十二,節在驚蟄。
這一日恰為春耕開始的節令,俗話說“春雷驚百蟲”,仿佛應景一般,晌午的京城先是幾道電光閃現,而後猛然聽到幾聲炸響,將南書房中天子和眾臣的麵色耀得青白。
這初春天氣本就濕寒莫測,宮中當值的內侍眼瞅著要下雨,早早便將宮燈巨燭燃上,此時窗外一陣寒風吹來,將房中的火光吹得明暗不定。
書房中無人說話,端坐在天子對麵的數位重臣,首輔方從哲、閣臣劉一燝、韓爌,以及因功,新晉的東閣大學士王在晉,在傳閱著兩份奏本。
實則其中內容,幾位重臣已然知曉,一本是宣大上的,說是一向搖擺不定蒙古喀爾喀部,請求歸附大明,並請開邊市;一本是遼鎮所上,奏報一向強硬的建奴,竟然隱隱有些和談的意味。
“諸位臣工如何看呐?”半晌後,見眾臣已經將奏本傳閱完畢,禦案後的朱由校,方才淡淡出聲問道,這才剛翻過年,他身前就堆滿了奏本。
“賴陛下洪福,前有速平川中亂局,現今又是喀爾喀部請降,實在大明中興有望之兆!”首輔聞言起身,鄭重拱手行禮,許是想到天子在自己的輔佐下,成就一番盛世,情難自已,他的聲音竟有些發顫。
大明開國後武德興盛,有素有天子守國門的美譽,對這等四夷賓服之事,本就即為重視,何況這些年來,邊牆內外的壞消息接連不斷,這等請求歸附的事情,實在能大大提振民心士氣。
韓爌、劉一燝兩位閣臣也相視一眼,又目視新晉的東閣大學士、兵部尚書王在晉,也是隨即一同起身附和道:“四夷賓服,萬邦來朝,實在是數年未有之盛事,臣等恭賀陛下!”
“那遼鎮上書中,建奴有意和談之事,想必也是懾於大明天威了罷?”朱由校輕輕擺手,麵上浮起笑意,又是問道;但隻有離他最近的魏忠賢才能看到,天子的眼神不動,對於這眼下這等“四夷賓服”的場麵,似乎完全不為所動。
“陛下英明!”
又是一陣行禮附和,眾臣的聲音中愈發昂揚輕鬆,朱由校的臉上也似乎愈發滿意,嘴角也揚了起來,南書房中一時間竟有些久違的輕鬆氣氛:“既如此,便讓禮部的徐光啟,先去好好議議這邊市罷。”
邊市自秦漢便有,不僅是中原帝國與四夷互通有無的所在,對於曆代王朝來說,更是經濟物資控製的重要手段,畢竟在生產能力不甚發達的時代,中原王朝的物資品類齊全,自給自足,實在是個巨大的優勢。
而四夷自然地理條件惡劣,生產技術落後,又大多掠奪成性,不事生產,其糧食、茶葉、鐵器等必需之物,可是大部分仰仗於中原的,所以長城邊牆不僅是軍事上的堡壘,更是經濟物資控製的重要堡壘,曆朝曆代,通過開市、禁市等手段,中原王朝不知多少次,不費一兵一卒,便讓四夷中的部族或亡或興。
便如眼前那一直號稱複仇的努爾哈赤,不也是靠著大明的三十道敕書(類似於後世的通商許可證、特許經營權之類)起家?
“是,陛下!”幾位閣臣恭聲應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