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國之大選(1 / 2)

二月十五。

二月以來,京城大大小小茶樓酒肆顧客盈門,直把那掌櫃的樂得睜不開眼,今日還隻白天晌午,茶博士們便開始唾沫橫飛,滿滿當當的看客們直呼過癮,這些日子的京城熱鬧非凡,即便是一向對宮中朝中事,自詡“了若指掌”的京城百姓,也很有些目不暇接。

先是二月十一日,皇帝的車駕從東邊的朝陽門回了京,雖說不是鑾駕,但那陣勢,加上相隨的高頭大馬騎士,不是天子還能由誰?關鍵在於,一向出行都是騎馬的青年天子,竟然要坐上馬車?

那勞什子“雲中館”的頭牌,隻怕果然如傳說一般“深不可測”呐,瞧熱鬧的閑漢麵麵相覷,紛紛露出古怪而會心的笑意,倒是有那讀書人氣得渾身發抖,還有忍不住之乎者也的,隻覺人心不古,君不似君。

又是在二月十三日,內閣、禮部下令,遣那蒙古喀爾喀部的台吉,喚做古爾布什、莽古勒的,派人入朝覲見。

雖說此番下令沒有經過皇帝的朱批玉璽,但京城的臣民百姓卻是顧不上這些了,這些年來,東北的建州土司一再坐大,往日恭順的朵顏三衛也是首鼠兩端,將曆代的恩威拋之腦後,那一日很有些讀書人吟詩作賦,說些什麼“四夷賓服,萬邦來朝”的話兒,顯得很是振奮。

當然最大的熱鬧要數今日了,一向被大明的百姓視作比賤役好不了多少的武夫,竟然能在今日堂而皇之的進到宮裏,還是與那文華殿相對而立的武英殿!

今日便是天啟朝第一次國選殿試之日!

隻是這第一次的殿試竟不是科舉,而是那武人的國選,雖說去歲已然發過告示,但真正來臨之時,依舊讓京城百姓議論紛紛,國朝武舉創製甚早,但卻一向沒有一定之規。

至成化十四年,才根據大太監王直所議,以文科為例,設武科鄉、會試,又在弘治六年,定武科六年一試,後又改為三年一試,萬曆末年曾有過一次實行改革之議,有朝臣主張設“將材武科”,也未成行,總之便是幾經更易,不僅朝廷,便是民間百姓也多不將其當做一回事,誰曾想竟有今日?

當然反應更大的是國子監和書院中的讀書人,天啟朝第一次科舉還未行,何時輪到那些武夫?何況,即便是要武選,乃至勞什子國選,在京營中摸爬滾打一番便也夠了,哪裏能夠與儒生一般登堂入室?

實在是貽笑大方,他們心中也隱隱有些擔憂和懼怕,天子本就有些武人做派,如今還如此重視武人,國朝兩百年來優養士人,莫非會有何變化不成?何況看這朝廷重視的架勢,竟絲毫不遜於科舉?!

不管怎樣,近日的京城總歸是熱鬧非凡,加之國選之前的武人,本就要在京營中演武檢驗,倒是連比往日更多的,往來進出京城的騎兵們,有什麼異常之處,今日萬眾矚目的唯一焦點,便最終彙聚在那紫禁城的武英殿。

......

武英殿位於紫禁城西,坐北朝南,黃琉璃瓦歇山頂,須彌座圍以漢白玉石欄,前出月台,正午的宮殿,陽光當空之下,流光溢彩,加之大漢將軍的護衛,顯得很是威嚴。

正殿內,一身紅袍的魏忠賢,瞥了一眼,居於上首中央的皇帝。青年天子一身紅色武弁服,腰佩短劍,雖未著甲,在首輔、兵部部堂的隨侍下,顯得英武非凡。

禦馬監提督自是知道,這幾日京中的沸沸揚揚,未免沒有天子的默許和推波助瀾的功效,一方麵是為了彰顯朝廷對武夫的看重,一方麵怕也是為了麻痹大意那些自以為是的豪商大戶們罷,隻是這些緣由,即便是親近如他和梁慈,也不會宣之於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