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家畢竟是江州地頭蛇,一聲號令,從不缺少人手幫忙奔走。
黃昏將至,厲晉遠就得了消息。
這消息來自喬野,黑白兩道混許久,有些手段,頭一個發了消息給厲晉遠。
隻有六個字,青花江桃子塢。
坐落在青花江畔,地形如名,泥沙衝積,形成了一片桃子形狀的積沙區域。
名字挺美,令人不禁聯想到黃藥師的桃花島,可惜環境卻大相徑庭。桃子塢地處偏僻,幾乎快出城了,住在這兒的大多是無家可歸的窮人,沿江岸搭建一個木頭棚子,便是家了。
而且,桃子塢處在青花江的灣畔,被茂盛的水生植物掩映,從外麵難窺全貌,隻能零星看見一些木頭建築,實在是個掩藏蹤跡的好去處。
往外走不過幾分鍾路程,便是一條橫跨青花江的出城大橋,通向幾公裏以外的旅遊古鎮。江州這幾年大力發展周邊旅遊,古鎮附近遊人如織,大橋邊開了一家超市。
超市裏,商品琳琅滿目,既有一應日用品,又有江州本地的特色商品,譬如鳳凰樓香煙。
但進口食品是不見蹤影的。
正好符合厲晉遠對神父藏身之處的描畫。
——
暮色四合,入目是茫茫水光,一行人將車停在大橋附近的停車場,動身進了桃子塢。
江岸兩側,水麵上拔地而起木樓,形如版畫上的吊腳樓,木頭撐離水麵一定距離才建房子,稍微避開些濕氣。
已是深秋,天黑得快,四周的吊腳樓此起彼伏,連成黑黢黢的一片,周圍傳來呼呼的風聲,它們巋然不動,猶如暗地裏蟄伏的野獸。
天色太暗,河畔的路不好走,蘇元索性調了一艘柴油小船,一行人坐在船頭,方便巡視兩邊的房子。
小船發動,“突突突”的聲音驚飛了兩側枝頭棲息的飛鳥,偶爾還有住在房子裏的人探出頭來張望,瞧一眼,又縮回去。
隨行的是這一片的居委會主任,五十多歲的大媽,對桃子塢了如指掌:“這一片,大多是沒錢人暫住的地方,濕氣太重,長年累月住這兒,風濕骨痛都得找上門。”
望著木頭房子裏漸次亮起燈光,林甘藍問:“大媽,這些樓裏都住了誰,你知道嗎?”
大媽搖頭:“我哪能知道那麼清楚,幾個長住人口是知道的,剩餘那些多半是暫時住幾天。”
順著大媽的手指望去,桃子塢被分成了兩半,住在靠裏側的,也就是桃子尖尖那部分的幾家,都是這兒的長住人口。他們的木樓就修得稍微講究些,距離水麵更高,看起來也更結實,門上甚至貼了春聯。
而桃子底部,也就是桃子塢進口的那幾棟房子,說得好聽些,是木樓,其實更像是用木片拚湊而成的棚戶,有些地方甚至蓋了防水塑料棚,遮擋雨水。
從外表上也可看出差別,木頭棚子有些年久失修,有些甚至隻用木片卡住門,連個正兒八經的鎖都沒有。
林甘藍好奇:“他們不怕被偷嗎?”
居委會大媽擺擺手,不以為然:“嗨,會住在這兒的,都是沒什麼錢的人,稍微有點錢的,肯定不願意住這種爛地方,能偷啥呢?無非幾個破碗,一床破褥子,這些東西,上咱們居委會的救濟站就能領了。”
大媽仿佛來了興致,跟她聊開了:“早幾年,咱們這兒經濟條件不好,大把的人住在桃子塢,就為了省幾個房錢。”
林甘藍點頭,江州的房價還是蠻唬人的。
大媽繼續道:“那會兒住的人多,集體要求,還聯係了電力公司過來,給桃子塢拉了根電線,不然連電都沒得用。”
林甘藍微微蹙眉,心念一動:“那桃子塢有網嗎?”
“這年頭,買個無線網卡好了。不過住這兒的,有人上網嗎?”大媽表示懷疑。
說話間,小船已經駛過了桃子塢,一點兒線索都沒找著。
林甘藍心裏也止不住犯嘀咕,神父一個外國人,會知道桃子塢這種地方嗎?連她這個本地人,都不怎麼了解!
正思慮著,隻聽厲晉遠下令,調轉船頭,按照來時的路再駛回去。
厲晉遠站得高,看得遠:“船上的燈全打開,照射大燈往江岸兩側打,大家都提起精神,看仔細點!”
顧念天色太晚,他們特意準備了井下挖礦使用的礦燈,光亮很足,照射距離也夠遠。
林甘藍坐在船頭,伸手入水,江水冰涼刺骨。
正準備收回手,她忽然愣住了。
不遠處,孤零零飄著一張糖紙,繪了漫天星辰。
是“藍色星球”的棒棒糖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