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同學讀高中的時候,他媽在村裏的煤礦上開皮帶,也就是把煤從洞裏運送出來的機器上班,值班的小房間裏總有一些書。這些書,有的是婦科宣傳雜誌附帶的故事書,有的是別人送給她的故事書。她常常趁著皮帶沒有工作期間,讀點小故事。有時看到一些精彩的故事,還繪聲繪色的跟我同學講裏邊的故事。告訴我同學,小姑娘在外,應該有防範意識,哪些人可能是壞人,他們可能會有哪些行為,要怎麼去防範……現在,在她沒事幹的時候,有時看看電視,有時看看網絡;半夜失眠睡不著了,看網絡打發時間。”
“對於看書,她覺得是一個很私密的行為。手機剛開始盛行的時候,我同學教她和他爸玩短信,他爸想著太難了,覺得哪個學得會那個玩意……死活就是不學。他老媽就不一樣,不僅學了怎麼玩短信,還學會了在手機上看電子書。我同學同村的小夥伴經常跟他吐槽,說跟爸媽很難溝通交流,老人的思想觀念太過封建陳舊,說話根本說不到一起去,有時候想懟,話到嘴邊又收回去了。久而久之,跟父母就沒有了話語。”
“在我同學家,感情、工作都可以跟她媽媽聊,他們幾兄妹都願意跟她聊。她媽媽會給他們一些作為過來人的建議,而我同學也會跟她講他們自己現在的觀點。她媽媽時不時還會冒出一些網絡詞彙。比起農村很多老一輩的叔叔阿姨,我覺得,我同學的媽媽的生活是光澤的,鮮活的,有靈魂的。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讀書和不讀書的人的區別大概是讀書的人能夠更多去感知生活的樂趣,擁有更多的層次。一個愛讀書的人,他帶給整個家庭的影響也是深遠的。”
劉謙穎老師說完他同學的故事,現場同學們是懂非懂,但好像都想到了自己的父母,也不知道能明白多少。
陳雲兮倒是能感受到更多,首先陳雲兮本就是近三十歲的人了,對這些故事的體會也就更深一些,其次,陳雲兮自己穿越前,也是看到自己父母的。
比如自己的媽媽,就隻有小學文化,智能機發展的時候,她學習用智能手機,用微信,都非常困難,這一點,雖然不代表讀書了就能很容易學會,但至少,文化程度更高的話,接受這些時代發展的新事物,是真的更加容易一些,理解一些新的社會現象,也能夠更簡單一些。
對待網上傳播的各種觀點和信息,也更有自己的判斷,不至於盲從或者偏聽偏信。
劉謙穎老師笑了笑,繼續道:“可能這個同學的母親的故事你們還不太能感受到讀書對於接受新事物的深刻,我再給你們說個奶奶級別的故事!”
劉謙穎想了想,開始了講解。
“這次將我一個哈薩克族的朋友的故事,當然了,這個朋友,也是我研究所時期認識的,聽他講完這個故事後,我都有些擔心自己老去的那一天了。”
感歎了以下,劉謙穎老師才繼續道:“一次從家去烏魯木齊的大巴上,我朋友認識了一位很有趣的維吾爾族老奶奶。
早在客運站等車的時候,我朋友就已經注意到了這位老奶奶。她的麵貌一看就是維吾爾族長相,個子很矮,頭發花白,但衣著講究,腰身挺拔,很有氣質,年輕時應該很漂亮。我朋友看到她東張西望似乎在找人,就猜測她大概是想讓人幫她提行李,就走過去問老奶奶是否需要幫忙。她很高興,就說讓我朋友幫忙抬行李。她一開始還以為我朋友是維吾爾族,發現我朋友是哈薩克族後,就很快用哈薩克語跟我朋友聊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