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怎麼回答?
陳雲兮心裏翻了個白眼,沒有說話。
秦黎黎卻沒管那麼多,站了起來,對劉謙穎老師笑道:“劉老師,你直接說,你不是沒掙到錢,你隻是不想打擊他,你要是把你的背景擺出來,把你一個月的零花錢拿出來給他看,他就要羞愧死,哈哈哈,居然嘲諷劉老師你沒掙到錢!”
劉謙穎失笑,按了按手,讓秦黎黎坐下,他可不想讓班上全部同學都知道自己的背景,現在這樣就好,可不能繼續說了。
“好了,也和你們說了這麼多了,不打擾你們的時間了,你們繼續自習吧,讀書有讀書的好處,不讀書有不讀書的活法,大家各自選擇吧!選定自己的路,全力以赴的前進,自然就可以看到自己的未來,走什麼路,都是自己選的,希望大家以後不要後悔,所以,按照自己的想法,用心的努力的活下去,就可以了!”
劉謙穎老師擺擺手,說完便朝教室外走去了。
陳雲兮則是有些感慨。
這讓陳雲兮也不由得想到了一些穿越前,自己在音樂社的一次聚會中,一個社友說的話來:
上大學前,我幾乎沒怎麼讀過課本以外的書,課餘時間不是在網吧通宵,就是癱在床上看網文,或者是跟好友聚在一起吹牛。
直至讀大學時,見識到更廣闊的的世界,深感自己的無知與淺薄,才開始給自己製定讀書計劃。
在校期間每天讀四個小時,工作以後每晚也能讀兩個小時。僅僅讀了兩百多本書,感覺自己已然蛻變了不少:
年少不常讀書時,我最厭惡就是獨處。一個人待著,總感覺內在有一種空落落的焦急;為了逃避這種空虛,我時常在遊戲、與嬉鬧中徘徊。一旦能將自己的思維付於集體,就會有一種渾渾噩噩的安全感。
讀了一些書,我便喜歡上獨處;因為隻有在獨處時,才能享受那種與整個天地交流的美感,享受那種獨屬於孤獨的平靜。在獨處時,可以自由地思考,可以在內心深處與聖賢對話。漸漸地,對於許多突如其來的事,也有了一種風輕雲淡的從容。
不常讀書時,我常以爭吵“捍衛”自己的“尊嚴”。這種方式通常是更高的音量、更狠的字眼、更拽的語氣去針對別人;偶爾會上升為拳腳,部分人老死不相往來。
喜歡上讀書後,我發現爭吵許多時候僅是對情緒的宣泄。有很多人嘴巴天生帶刺、腦子裏長的是肌肉,他們通常會以嗓子、髒字激怒你,將你的智商拉到他的水準,再以豐富的經驗取得完勝。吵贏這類人又如何?讀的書越多,就越懂得“一笑而過的“美好”。
一個人隻有對生活有了足夠深刻的認知,才能真正平和地接受自己的內心。接受自己真實的感受與想法,不再於他人的評判中掙紮,去乞求一絲單薄的關注或讚許。
比如我年少時,我酷愛收拾發型,諸如啫喱水、護發素、拉發器神馬都有,經常又燙又染,期待這種“時尚”能讓我在女生眼中增添幾許魅力。
讀書越多,對頭發的關注就越少,反倒是對自己的健康重視了起來,經常跑步、健身。在發型與衣著上,開始追求一種幹淨與陽光。短發、淨須、襯衫,衣服勤洗勤換。我開始喜歡簡單幹淨的自己,也樂於接受這種簡單帶給我的恬淡與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