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活用胡雪岩 第十七章勤做不傻做——精而不詐,多想多看
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天才是與生俱來的。每一個成功者的背後都有一串讓人為之激動的故事。這些故事闡釋的道理隻有一個:在成功的路上,除了勤奮之外是沒有捷徑可走的。想成為成功者,首先要學會懂得“珍惜”和“奮鬥”的含義,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為事業而努力不懈。
踏實做事,誌在長遠
任何事要麼不做,要做就要有堅持不懈的信念,就要做出個樣子來。這也是一個渴望有大成功的人必備的素質之一。
俗話說:“凡事要麼不做,要做就要像個樣子”。意思是說不僅要能立誌、有自信,還要能真正踏踏實實地做事。做事踏實才可能把事情做好。完成一件事從某種意義上說,實際上概括了一個成功者之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秘訣。
成功的人大都是有自信的人,都是靠實力證明自己的才能的。這是胡雪岩做一流大商賈的性格特點。的確,人有大自信才會有大誌向,才可能有大成功。除立誌自信之外,還要有認準方向就不避艱難、鍥而不舍地幹下去的決心和毅力。換句話說,也就是做事要有恒心,要有韌性。任何事要麼不做,要做就要有堅持不懈地信念,就要做出個樣子來。這也是一個渴望有大成功的人必備的素質之一。胡雪岩就特別看重這一點。
太平軍攻占杭州,杭州城裏什麼都變過了,唯有更夫沒變,無論杭州被太平軍攻占之前,還是被太平軍占領期間,抑或是最後被朝廷收複,更夫老周都是每夜按時打更,從沒有間斷過一天。更夫讓胡雪岩在戰亂剛過重返故裏的第一夜,就聽到了太平時世的聲音,帶給人的無疑是一種安定、恬適、振奮,使胡雪岩也為之肅然動容。當他了解了更夫的情況之後,不禁連聲讚歎:“難得!真難得!”當即決定把老周收到自己的門下,並委以重任,用他的話說,是要“借重”更夫,請他來幫自己的忙。
在胡雪岩看來,一個不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能一本正經做自己的事情,踏踏實實的人,就是一個“了不起”的人。他認為:“世界上很多事,本來人人能做,隻看你是不是肯做,是不是一本正經地去做。能夠這樣,就是個了不起的人。”胡雪岩這裏所說的隻要肯一本正經去做事的人就是了不起的人,就是強調不僅要能立誌、有自信,還要能真正去踏踏實實地做事。
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成功之人不僅要聰慧過人,還要有一顆實在的內心。當然,做生意的確是要有才幹的,但是比較而言,腳踏實地實實在在鍥而不舍地去做,實際上更加重要。道理很簡單,事在人為,在於自己能一步一步努力去做。
那些隻懂得白日做夢,紙上談兵卻不願意去品嚐創業的艱難和辛酸,或者淺嚐輒止遇難即退的人,是不可能獲得最終的成功的。世上沒有不要錢的午餐,如果隻知道期盼別人的施舍,那麼即使獲得了也是一種屈辱。真正認真生活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真正認真創業並想有所收獲的人會腳踏實地的付出,充實無比的生活的。
自古以來,沒有一個成功的人不是在艱難困苦中憑著一股鍥而不舍的韌性,從一點一滴的小事一步一步幹出來的。胡雪岩雖出身寒微,但卻有一顆早晚總要自立門戶的事業心。一般人求利在現在,而胡雪岩求利在將來,正所謂“放長線釣大魚”,胡雪岩的計劃打算總是能為可以預見的未來而服務的,並且能為了目標堅強支撐。對自己該幹的事情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堅持幹下去,確實是了不起的人,看準了的事情,隻要不論何種情況都能堅持幹下去,就有可能取得了不起的成功。
縱觀古往今來的巨商大賈,在他們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出身寒微,但都能憑著一顆自立門戶的事業心,最終成長為富甲一方的大商人。他們成長的曆程不僅僅是成功事業的發展曆程更是精神上的勝利。
多想多看多做必成大事
善於觀察生活的人善於捕捉機遇,善於動腦思考的人善於把握事態。機遇與形勢都是影響成功的重要因素。
勤於思考,勤於觀察,勤於展望……這些都是成大事者經常做的事情。善於觀察生活的人善於捕捉機遇,善於動腦思考的人善於把握事態。機遇與形勢都是影響成功的重要因素,由此可得,一個成功者必是一個多想多看多做的人。胡雪岩就是這樣一個人。
在生絲生意開始之初,胡雪岩來往於杭州、湖州、上海之間,在聯合同業、控製市場、壟斷價格上絞盡腦汁精心籌劃,與外商買辦鬥智周旋,終於按他的構想做成了第一筆洋莊生意。
胡雪岩的生意眼光很獨到,這得益於他敏銳的觀察力和切實有效的實際行動。因此,他起步之初就為他今後的發展標明了光輝絢爛的前景。前麵提到,胡雪岩說,一個生意人的眼光看得到天下,就能做天下的生意,這話確實不錯。比如胡雪岩的生絲生意還沒有上手,就看到用代理湖州公庫的銀子易貨到杭州,脫手變現再解“藩庫”的前景,就可謂看得遠。
事實上,胡雪岩還有看得更遠的事情,就是在生絲生意還沒有開始的時候,他就想到了和洋人做生意,組織生絲出口。晚清開埠之後,中國與歐美及日本的貿易以江南絲、茶為大宗,而隨著17、18世紀西方紡織工業的飛速發展,生絲需求量更是日益增大,經由上海外銷的江南絲、綢,又在整個上海貿易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以絲、綢遠銷於北省及歐、美、日本等地。
做什麼事情之前都應該有個大致可行的想法,這一點是創業最基本的。胡雪岩有和洋人做生意的想法也是經過深思熟慮之後的決定。上萬兩的絲囤積起來,等價錢好了賣給洋人,自然是有賺頭。不過,銷“洋莊”需要的本錢也大,洋鬼子也不是傻瓜,表麵上不說你的要價高,跟你虛與周旋,暗地裏再去尋找門路,所以這樣的生意也確實要擔上一些風險。不過凡是生意哪有不冒風險的,這也正是商海吸引人的地方。
此外,胡雪岩還想到另一個方麵。在他想來,做生意就怕心不齊,如果這些專與洋人做絲生意的“廣行”、“洋莊”能像繭行收繭一樣,同行公議,就是一個價,願意就願意,不願意就拉倒,洋人也就不服帖也得服帖了。對於那些本錢不足,因周轉不靈而急於脫貨求現的商行,也有辦法應對,要麼接受收購,要麼以貨做抵,總歸一條:不賣給洋人。洋莊絲價賣得好能多賺錢,理論上不會有人不樂意。假如在這樣的條件下還要把自己的貨殺價賣給洋人,那就一定是暗地裏收受了洋人的好處,這種事說大就大說小也小,可以鼓勵同行跟他斷絕往來,如此一來,這樣的人在同業中也就沒有立足之地了,這樣的行為也會被杜絕。
胡雪岩的這一構想可謂有遠見、有氣魄,他後來生意的發展證明,他的這一構想也確實是見地不凡且行之有效。生絲生意開始之初,胡雪岩依靠聯合、控製和壟斷與外商買辦鬥智周旋,贏得不少利潤。而事實上,他通過這些生意得到的隱形利益遠比真金白銀要多。一方麵與絲商巨頭龐二結成可靠的生意夥伴關係,在蠶絲行業建立起自己的地位,另一方麵,和外商取得了聯係也積累了與他們打交道的經驗,為他後來馳騁十裏洋場打下了基礎。就這樣,胡雪岩的生絲生意,經過數年運作,後來成為他僅次於錢莊、典當的重要商務領域,而且一直是以外貿為主。胡雪岩的確是把生意做到了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