醞釀了四年,終於按耐不住心中的蠢動,這四年裏,我和王陽明談了四年的精神戀愛,在這四年,王陽明的名字一直縈繞在我的心頭,他到底在說什麼,他到底有什麼魅力讓這麼一代一代的人如癡如醉。
於是,我終於決定動筆把他的故事寫出來,寫到最後,我終於明白他的魅力所在,或許說,我自認為我讀懂了王陽明。
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這可以說就是王陽明心學的全部精華所在,但他到底在說什麼?我曾經讀到一本外國學者寫的關於九州哲學文章,他說九州沒有哲學,有的隻是零散的道德箴言。
當時覺得很氣憤,卻又找不到反駁的理由,畢竟九州哲學沒有西方哲學那般嚴謹的辯證邏輯,沒有那樣堅實的理論基礎。
在九州,是文、史、哲、政不分,哲學都散在錦繡文章裏,散在政治散文裏,若要真的說有,也就是諸子百家的幾本經典,但也都是為當時的政局服務,除了老子的《道德經》,其他真的有零散的道德箴言的嫌疑。
那王陽明呢?若說道德箴言,乍一看,王守仁的心學則是規規矩矩的道德箴言,那他的這幾句像是拾前人牙慧的話怎麼會有這麼大的魅力呢?
我不明白,開始漫長而艱辛的追尋,我讀了《傳習錄》、《大學問》等等王陽明的著作,也讀了很多版本的王守仁的生平傳記,但始終沒想明白,他說的這些前人文章裏都有,為何隻有他是特別的,直到我終於下定決心開始也從頭寫他的生平,直到寫到快結束時,我終於明白王陽明到底想說什麼了。
可以說,在王守仁傳奇的一生中,有三個重要的節點:龍場悟道、南贛剿匪和平叛江西。幾乎在所有的關於王守仁的著作中,都認為龍場悟道便是他思想最重要的轉折,在那一個被黑暗籠罩的深夜,他突然在天際中劃出一道曙光,這就是龍場悟道。直到後來,我終於明白了,龍場悟道對王守仁來說,雖然重要,但也隻是他思想的的啟迪。
龍場悟道的意義在於,他突破了朱熹,而南贛剿匪後,特別是他浰頭殺降後,即所謂的“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在那時,他找回了初心,以至於後來平叛江西後,知行合一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因此,龍場悟道、南贛剿匪和平叛江西即“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這是按照王守仁認識上的時間順序,而從他後來思想成形後,大力倡導“致良知”來看,致良知在他的學說中的地位和順序應該在心即理之上的。
因此,致良知、心即理、知行合一,這才是應該是王守仁心學該有的順序,我以我的理解,概括為“其心正,其道易,其行合”,可能這樣更好理解些。
隻有出發點端正,大方向錯誤,後麵的道路才不至於出大問題,不然何以解釋當時心學遠傳霓虹,深刻地影響了明治維新後的霓虹人,而戰爭一起,那些入侵者能一手拿著王守仁的《傳習錄》,一邊在王守仁故鄉的土地上大搞三光、囚籠政策,是因為他們從一開始的起點就錯了,後來自然也就越來越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