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成功 52.愛迪生家訓:有好奇心才有求知欲
托馬斯·愛迪生是美國電學家和發明家,他除了在留聲機、電燈、電話、電報、電影等方麵的發明和貢獻以外,在礦業、建築業、化工等領域也有不少真知灼見和著名創造。愛迪生一生有2000多項創造發明,為人類的文明和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
愛迪生的長子是一個藝術家,次子也是一位發明家。
愛迪生在很小的時候,就顯露出了極強的好奇心。他隻要看到不明白的事情,就會抓住大人的衣角兒問個不停,非要問出個究竟來。
一天,他指著正在孵蛋的母雞問媽媽:“母雞把蛋坐在屁股底下幹嗎呀?”媽媽說:“那是在孵小雞呢!”下午,愛迪生突然不見了,家裏人急得到處尋找,終於在雞窩裏找到了他。原來,他正蹲在雞窩裏孵蛋呢!父母看了以後,哭笑不得,隻好把他拉回家。
還有一次,愛迪生看見鳥兒在天空中自由飛翔,就想:既然鳥能飛,人為什麼就不能飛呢?於是,為了讓小夥伴飛上天空去,他找來一些藥粉給小夥伴吃下。結果,小夥伴差點兒連命都丟了,愛迪生也因此被父親狠狠地打了一頓。
愛迪生的每一項發明都和他的好奇心緊緊相連,但好奇心需要愛的保護和支持。愛迪生的好奇心,無論表現為古怪的提問還是那些荒唐的舉止,母親都能給予理解、保護和引導。我們在驚歎愛迪生擁有造福人類的2000多項發明的同時,更要感謝他的母親為人類培養了一位傑出的發明家。愛迪生曾經說過:“造就我的,便是我的母親。”從某種意義上說,愛迪生之所以能在科學上取得這麼大的成就是與他母親的愛護和支持分不開的。
愛迪生孵小雞的故事人人皆知,但是作為母親,卻很少人會像南希對待愛迪生那樣認真地對待自己的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強烈的好奇心除了表現為好問之外,還表現為好動。由於孩子年幼好奇,其好動傾向往往會導致一些破壞性行為的發生。孩子通常會把玩具、活動鉛筆、鋼筆等拆開;有的孩子甚至還會把家裏的鍾表、電腦等拆開來看看;有的孩子則會反複玩電燈、電視的開關,用剪刀剪床單等。每當遇到這種情形,父母不能不分青紅皂白就打罵、指責和懲罰孩子,或是聲稱再不給他買玩具了。而應正確處理,了解他的動機,耐心地引導、教育孩子,可以向孩子講述玩具的構造原理和安裝方法,並幫助他把拆開的東西重新裝配起來,從而使孩子的智力得到更好的發展。對孩子的破壞行為,父母千萬不要責備,否則對孩子可貴的好奇心是個致命的打擊,會直接影響孩子創造力的發展。
孩子愛“搞破壞”是他們對事物探求的一種表現,是創造性萌芽的基本體現。從孩子一出生,他們就帶著強烈的好奇心來到了這個世界,他們對周圍的事物充滿了新鮮和好奇,他們要用自己的雙手來探求這個神奇的世界。不少發明家,像愛迪生一樣,在幼年的時候也常被人們稱作“破壞”家,他們搞的“破壞”也常讓父母頭痛、老師生氣。可是,正是這些淘氣的家夥,憑借著他們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心,努力地探求著日常生活,長大以後最終成為廠知名的大發明家,在人類的曆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筆。如果我們合理給予孩子引導,那麼就能從小培養孩子的求知欲望,幫助他們養成勤於探索的習慣,為他們今後做出創造性貢獻打好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