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紀七(2 / 3)

己醜,魏博軍亂,囚節度使賀德倫。是時,朝廷既分魏博六州為兩鎮,命劉鄩統大軍屯於南樂,以討王熔為名,遣澶州刺史、行營先鋒步軍都指揮使王彥章領龍驤五百騎先入於魏州,屯於金波亭。詔以魏州軍兵之半隸於相州,並徙其家焉。又遣主者檢察魏之帑廩。既而德倫促諸軍上路,姻族辭決,哭聲盈巷。其徒乃相聚而謀曰:“朝廷以我軍府強盛,故設法殘破,況我六州,曆代籓府,軍門父子,姻族相連,未嚐遠出河門,離親去族,一旦遷於外郡,生不如死。”三月二十九日夜,魏軍乃作亂,放火大掠,首攻龍驤軍,王彥章斬關而遁。遲明,殺德倫親軍五百餘人於牙城,執德倫置之樓上。有效節軍校張彥者,最為粗暴,膽氣伏人,乃率無賴輩數百,止其剽掠。是日,魏之士庶被屠戮者,不可勝計。

帝聞之,遣使齎詔安撫,《通鑒》:夏四月,帝遣供奉官扈異撫諭魏軍。仍許張彥除郡厚賜,將士優賞。彥等不遜,投詔於地,侮罵詔使,因迫德倫飛奏,請卻複相、衛,抽退劉鄩軍。帝複遣諭曰:“製置已定,不可改易。”如是者三。彥等奮臂南向而罵曰:“傭保兒,敢如是也!”複迫德倫列其事。時有文吏司空頲者,甚有筆才,彥召見,謂曰:“為我更草一狀,詞宜抵突,如更敢違,則渡河擄之。”乃奏曰:“臣累拜封章,上聞天聽,在軍眾無非共切,何朝廷皆以為閑。半月三軍切切,而戈予未息;一城生聚皇皇,而控告無門。惟希俯鑒丹衷,苟從眾欲,須垂聖允,斷在不疑。如或四向取謀,但慮六州俱失。言非意外,事在目前。”張彥又以楊師厚先兼招討使,請朝廷依例授之,故複逼德倫奏曰:“臣當道兵甲素精,貔貅極銳,下視並、汾之敵,平吞鎮、定之人。特乞委臣招討之權,試臣湯火之節,苟無顯效,任賜明誅。”詔報曰:“魏、博寇敵接連,封疆懸遠,凡於應赴,須在師徒。是以別建節旄,各令捍禦,並、鎮則委魏、博控製,澤、潞則遣相、衛枝梧。鹹逐便安,貴均勞逸,已定不移之製,宜從畫一之規。至於征伐事權,亦無定例。且臨清王領鎮之日,羅紹威守籓以來,所領事銜,本無招討。隻自楊師厚先除陝、滑二帥,皆以招討兼權,因茲帶過鄴中,原本不曾落下,苟循事體,寧吝施行。況今劉鄩指鎮、定出征,康懷英往邠、岐進討,隻令統率師旅,亦無招討使銜。切宜遍諭群情,勿興浮議,倚注之意,卿宜體之。”詔至,張彥壞裂,抵之於地,謂德倫曰:“梁主不達時機,聽人穿鼻,城中擾攘,未有所依。我甲兵雖多,須資勢援,河東晉王統兵十萬,匡複唐朝,世與大梁仇讎。若與我同力,事無不濟,請相公改圖,以求多福。”德倫不得已而從之,乃遣牙將曹廷隱奉書求援於太原。彥使德倫告諭軍城曰:“可依河東稱天祐十三年,此後如有人將文字於河南往來,便仰所在處置。”

是月,邠州留後李保衡以城歸順。保衡,楊崇本養子也。崇本乃李茂貞養子,任邠州二十餘年,去歲為其子彥魯所毒。彥魯領知州事五十餘日,保衡殺彥魯送款於帝,即以保衡為華州節度使,以河陽留後霍彥威為邠州節度使。

五月,晉王率師赴魏州。節度使牛存節薨。是月,鳳翔李茂貞遣偽署涇州節度使劉知俊率師攻邠州,以李保衡歸順故也。自是,凡攻圍十四月,節度使霍彥威、諸軍都指揮使黃貴堅守捍寇,會救軍至,岐人乃退。六月庚寅,晉王入魏州,以賀德倫為大同軍節度使,舉族遷於晉陽。是月,晉人陷德州。

秋七月,又陷澶州,刺史王彥章棄城來奔。《通鑒》:晉人夜襲澶州,刺史王彥章在劉鄩營,晉人獲其妻子。是月,劉鄩自洹水潛師由黃澤路西趨晉陽,至樂平縣,值霖雨積旬,乃班師還。次宗城,遂至貝州,軍於堂邑。遇晉軍,轉鬥數十裏,晉軍稍退。翼日,鄩移軍於莘。八月,賀瑰收複澶州。

九月,以行營先鋒步軍都指揮使、行澶州刺史、檢校太保王彥章為汝州防禦使,依前行營先鋒步軍都指揮使。壬午,正衙命使冊德妃張氏。是夕,妃薨。冬十月辛亥,康王友孜謀反,伏誅。是夕,帝於寢殿熟寐,忽聞禦榻上寶劍有聲,帝遽起視之,而友孜之黨已入於宮中,帝揮之獲免。《清異錄》:末帝夜於寢間擒刺客,乃康王友孜所遣,帝自戮之。造雲母匣貯所用劍,名匣曰“護聖將軍之館”。壬子,葬德妃張氏。

十一月乙醜,改乾化五年為貞明元年。十二月乙未,詔升華原縣為崇州靜勝軍,以美原縣為裕州,以為屬郡。以偽命義勝軍節度使、鼎耀等州觀察使、特進、檢校太保、同平章事李彥韜為特進、檢校太傅、同平章事,充靜勝軍節度使、崇裕等州觀察使,河內郡開國侯,仍複本姓溫,名昭圖。昭圖,華原賊帥也。李茂貞以為養子,以華原為耀州,美原為鼎州,偽命昭圖為節度使。至是歸款,故有是命。

貞明二年春正月庚申,以皇伯父宋州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兼中書令、廣王全昱為守中書令,餘如故。《通鑒》:二年春正月,宣武節度使、守中書令、廣德靖王全昱卒。以浙江東道營田副使、檢校太傅、前常州刺史杜建徽遙領涇州節度使。二月丙申,右仆射,門下侍郎、平章事、諸道鹽鐵轉運等使楊涉罷相,守左仆射。涉累上章以疾辭位,故有是命。是月,命許州節度使王檀、河陽節度使謝彥章、汝州防禦使王彥章率師自陰地關抵晉陽,急攻其壘,不克而還。

三月,劉鄩率師與晉王大戰於故元城,鄩軍敗績。先是,鄩駐於莘,帝以河朔危急,師老於外,餉饋不充,遣使賜鄩詔,微有責讓。鄩奏以寇勢方盛,未可輕動。帝又問鄩決勝之策,鄩奏曰:“但人給糧十斛,盡則破敵。”帝不悅,複遣促戰。鄩召諸將會議,諸將欲戰,鄩默然。一日,引軍攻鎮定之營,彼眾大駭,上下騰亂,俘斬甚眾。時帝遣偏將楊延直領軍萬餘人屯澶州以應鄩,既而晉王詐言歸太原,劉鄩以為信。是月,召楊延直會於魏城下。鄩自莘率軍亦至,與延直會。既而晉王自貝州至,鄩引軍漸退,至故元城西,與晉人決戰,大為其所敗。追襲至河上,軍士赴水死者甚眾,鄩自黎陽濟河奔滑州。己巳,製以鄩為滑州宣義軍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晉人攻衛州,陷之;又攻惠州。

夏四月乙酉朔,威武軍節度使、守太傅、兼中書令、閩王王審知賜號忠勤保安興國功臣,餘如故。晉人陷洺州。癸卯夜,捉生都將李霸作亂,龍驤都將杜晏球討平之。時遣捉生軍千人戌楊劉,軍出宋門外。是夜,由水門複入,二鼓大噪,火發燭城,李霸與其徒燔建國門,不克。龍驤都將杜晏球屯鞠場,聞亂兵至,率騎擊之,亂軍退,走馬登建國門。晏球奏曰:“亂者惟李霸一軍,但守宮城,遲明,臣必破之。”未明,晏球誅霸及其同惡,京師方定。是月,以行營先鋒步軍都指揮使、汝州防禦使王彥章為鄭州防禦使,依前先鋒步軍都指揮使。

五月,晉軍還太原。六月,晉人急攻邢州,帝遣捉生都將張溫率步騎五百人入於邢州,至內黃,溫率眾降於晉人。秋七月甲寅朔,晉王自太原至魏州,節度使張筠棄城奔京師,邢州節度使閻寶以城降於晉王。壬戌,以淮南鎮海鎮東等軍節度使、充淮南宣潤等道西麵行營都統、開府儀同三司、尚父、守尚書令、吳越王錢鏐為諸道兵馬元帥,餘如故。以左仆射楊涉為太子太傅致仕。

八月丁酉,以開府儀同三司、太子太保致仕趙光逢為司空兼門下侍郎、平章事、宏文館大學士、延資庫使,充諸道鹽鐵轉運使。

九月,晉王還太原。滄州節度使戴思遠棄城來奔,晉人陷貝州。《歐陽史》本紀:二年九月,晉人克貝州,守將張源德死之。又,《死事傳》略雲:太祖時,源德自金吾衛將軍為蔡州刺史。貞明元年,魏博節度使楊師厚卒,末帝分魏、相等六州為兩鎮,遣劉鄩將兵萬人屯於魏。魏軍叛降晉,源德為鄩守貝州。晉王入魏,諸將欲先擊貝州,晉王曰:“貝城小而堅,攻之難卒下。”乃先襲破德州,然後以兵五千攻源德,源德堅守不下,晉軍塹而圍之。已而劉鄩大敗於故元城,南走黎陽,六鎮數十州之地皆歸晉,獨貝一州,圍之逾年不可下。源德守既堅,而貝人聞晉已盡有河北,城中食且盡,乃勸源德出降,源德不從,遂見殺。己卯,天平軍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檢校太師、兼中書令、琅琊郡王王檀薨。

十月丁酉,以開府儀同三司、中書侍郎兼吏部尚書、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判戶部敬翔為右仆射兼門下侍郎、平章事、監修國史,判度支。以光祿大夫、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鄭玨為特進、兼刑部尚書、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判戶部。十月,晉王自太原至魏州。是月,前昭義軍節度使、檢校太師、兼侍中、陳留郡王葛從周薨。是歲,河北諸州悉入於晉。

末帝紀中

貞明三年春正月戊午,以前淄州刺史高允奇為右羽林統軍。癸亥,以前天平軍馬步軍都指揮使、檢校太保朱勍為懷州刺史。癸酉,以右天武軍使石釗為密州刺史。戊寅,以前懷州刺史李建為安州刺史,仍賜名知節。己卯,以宣義軍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北麵行營副招討等使、特進、檢校太傅霍彥威為天平軍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

二月甲申,晉王攻我黎陽,劉鄩拒之而退。乙酉,前蔡州刺史董璋權知宣義軍軍州事。丁亥,以前右羽林軍統軍梁繼業為左衛上將軍。壬辰,以租庸判官、檢校司徒張紹圭為光祿卿,依前充租庸判官。癸巳,以權知平盧軍軍州事、客省使、知銀台事元湘為檢校司空。甲午,以飛龍使婁繼英為左武衛大將軍。

三月庚申,以前平戎軍使、檢校司徒郭紹賓為禧州刺史。辛酉,以前天平軍節度副使裴彥為隨州刺史。戊寅,湖州刺史錢傳璟、蘇州刺史錢傳蒨、鎮海軍節度副使錢傳瓘、溫州刺史錢傳璲、睦州刺史錢傳琇、寶州刺史錢傳瞿、明州刺史錢傳球、義州刺史錢傳季、峰州刺史錢傳珦、巒州刺史錢傳琰、鎮海軍都知兵馬使錢傳璛等凡一十一人,並加官勳階爵,從吳越王錢鏐之請也。

夏四月庚辰,以前行左武衛大將軍蔡敬思為右武衛上將軍。辛巳,以前安州刺史劉權知晉州軍州事。以前密州刺史張實為潁州刺史,充本州團練使。癸未,以六軍押衙、充左天武軍使劉彥圭為澶州刺史。辛卯,以右千牛衛大將軍劉璩充契丹宣諭使。詔諸道兵馬元帥開幕除吏,一同天策上將府故事。辛醜,以清海軍元從都押衙、隴州刺史吳鍔為檢校司空。癸卯,以兩浙衙內先鋒指揮使、守峰州刺史錢傳珦為泗州刺史。

六月庚辰,以前東京馬步都指揮使兼左天武軍使雷景從為汝州刺史,充本州防禦使。辛卯,以租庸判官、光祿大夫、檢校司徒、行光祿卿張紹圭為申州刺史。壬辰,以權知晉州建寧軍軍州事、前安州刺史劉為建寧軍節度觀察留後。

秋七月丁巳,以淄州刺史陳洪為棣州刺史。乙醜,以刑部員外郎封翹為翰林學士。丙寅,以汝州刺史楊延直為左衛大將軍,以前左衛上將軍劉重霸為起複雲麾將軍、右驍衛上將軍。庚午,以六軍諸衛副使、起複雲麾將軍、檢校太保張業為淄州刺史。八月辛巳,以左神武軍統軍周武為寧州刺史,以左崇安指揮使、前申州刺史劉仁鐸為衍州刺史。戊子,泰寧軍節度使張萬進賜名守進。九月庚申,以遙領常州刺史張昌孫遙領壽州刺史,充本州團練使。

冬十月壬午,以權西麵行營都監、左武衛上將軍張筠權知商州軍州事。戊子,詔曰:“太子太傅李戩,多因釋教,誑惑群情,此後不得出入無恆。”癸巳,以前崇德軍使張思綰為左武衛上將軍。己亥,以啟聖匡運同德功臣、諸道兵馬元帥、淮南鎮海鎮東等軍節度使、充淮南宣潤等四麵行營都統、開府儀同三司、尚書令、吳越王錢鏐為天下兵馬元帥。壬寅,以尚書左丞吳藹為工部尚書,充兩浙官告使。是月,晉王自魏州還太原。

閏十月丁卯,以前商州刺史徐璫為左驍衛上將軍,充西都大內皇牆使。十一月壬午,以中書侍郎、平章事鄭玨權判戶部事。戊子,以寧州刺史周武為武靜軍防禦使,守慶州刺史;以河潼軍使竇廷琬為寧州刺史。

十二月,晉王自太原複至魏州。庚申,以左金吾衛大將軍、充街使華溫琪為右龍虎軍統軍,以右龍虎統軍張彥勳為商州刺史,以前西京大內皇牆使李項為右威衛上將軍,以左金吾衛上將軍李周彝權兼左街使。壬戌,以守太尉、兼中書令、河南尹、判六軍諸衛事、魏王張宗奭為天下兵馬副元帥。丙寅,以西麵行營馬軍都指揮使、檢校太保、鄭州刺史、充本州防禦使王彥章為檢校太傅。丁卯,以西麵行營馬步都指揮使、左龍虎軍統軍賀瑰為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充宣義軍節度使、鄭滑濮等州觀察處置等使。《通鑒》雲:時論平慶州功,故賀瑰進秩。己巳,帝幸洛陽,為來年有事於南郊也。遂幸伊闕,親拜宣陵。時租庸使趙岩勸帝郊天,且言:“帝王受命,須行此禮,願陛下力行之。”宰臣敬翔奏曰:“國家自劉鄩失律以來,府藏殫竭,箕斂百姓,供軍不暇,郊祀之禮,頒行賞賚,所謂取虛名而受實弊也。況晉人壓境,車駕未可輕動。”帝不聽,遂行。是月,晉人陷楊劉城,帝聞之懼,遂停郊禮,車駕急歸東京。《通鑒》雲:道路訛言晉軍已入大梁,扼汜水矣。從官皆憂其家,相顧涕泣,帝惶駭失圖,遂罷郊祀。癸酉,詔文武兩班,除元隨駕人數外,其餘並令禦史司憲張袞部署,候車駕離京後一兩日,發赴東京。甲戌,以天下兵馬副元帥、太尉、兼中書令、河南尹、魏王張宗奭為西都留守。

貞明四年春正月,晉人寇鄆、濮之境,車駕至自洛陽。庚辰,以蔡州刺史姚勍權知感化軍節度觀察留後。乙酉,以前靜難軍馬步軍都指揮使黃貴為蔡州刺史。甲午,以右領軍衛上將軍齊奉國為左金吾衛大將軍,充街使。

二月,遣將謝彥章帥眾數萬迫楊劉城。甲子,晉王來援楊劉城,彥章之軍不利而退。三月壬午,以前右武衛上將軍張筠為左衛上將軍。癸巳,以鎮國軍節度押衙、充本道馬步軍都指揮使江可複為衍州刺史。壬寅,鎮海鎮東等軍節度行軍司馬、秦州節度使、檢校太傅、同平章事馬綽加檢校太尉、同平章事,依前鎮海、鎮東等軍節度行軍司馬,餘如故,從錢鏐之請也。

夏四月丁未,以宣徽院使、右衛上將軍趙縠權知青州軍州事,以宣徽院副使韋堅權知本院事。己酉,以銀青光祿大夫、行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權判戶部鄭玨為金紫光祿大夫、中書侍郎、兼刑部尚書、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判戶部、上柱國,仍進封滎陽郡開國侯,加食邑五百戶。以金紫光祿大夫、行尚書吏部侍郎、上柱國、蘭陵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蕭頃為中書門下平章事,仍進封蘭陵縣開國伯,加食邑四百戶。庚戌,以前崇德軍使、前右武衛大將軍杜存為右領軍衛上將軍。甲寅,以刑部郎中、充史館修撰竇專為翰林學士。初,學士竇夢征草錢鏐麻,貶蓬萊尉,帝召專入翰林,遣崇政使李振問宰相雲:“專是宰臣蕭頃女婿,令中書商量可否?”中書奏曰:“宰相親情,不居清顯,避嫌之道,雖著舊規,若蒙特恩,亦有近例,固不妨事。”帝乃可之。己未,靈武節度使韓洙落起複,授開府儀同三司,依前檢校太傅、同平章事。癸亥,以延州忠義軍節度使、太原西麵招討應接使、檢校太師、兼中書令、渤海王高萬興兼鄜、延兩道都製置使,餘如故。時萬興弟鄜州節度使萬金卒,故有是命。己巳,以開府儀同三司、守司空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趙光逢為司徒致仕,兼加食邑五百戶,以光逢累上章請老故也。辛未,詔宰臣敬翔權判諸道鹽鐵使務。壬申,以太子賓客趙光允為吏部侍郎。

五月甲戌,以荊南衙內馬步軍都指揮使、檢校司徒高從誨領濠州刺史。乙亥,以特進、檢校太傅、前潁州團練使張實為起複雲麾將軍,依前潁州團練使。庚辰,以工部尚書致仕孔拯為國子祭酒。己醜,以太常少卿韋彖為右諫議大夫。

六月甲辰,以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徒、歙州刺史朱令德為忠武軍節度觀察留後。己酉,以權知感化軍兩使留後、特進、檢校太保姚勍為感化軍節度觀察留後。庚戌,上以秘書少監王翹為將作監,以其父名秘故也。丙辰,以左監門衛將軍康讚美為商州刺史,以左衛上將軍張筠為權知永平軍節度觀察留後,兼判大安府事。戊午,以前景州刺史衛審符為右衛大將軍。庚申,以河陽節度、充北麵行營排陣、兩京馬軍都軍節度等使、光祿大夫、檢校太保謝彥章為匡國軍節度、陳許蔡等州觀察處置等使,以宣徽院副使韋堅權知河陽軍州事。

秋七月庚辰,以商州刺史康讚美為起複雲麾將軍,依前商州刺史。辛卯,以前左驍衛上將軍楊詔為右武衛上將軍。戊戌,以前匡國軍節度使、檢校尚書左仆射羅周敬為檢校司空、守殿中監、附馬都尉。

八月丙午,以右廣勝軍使劉君鐸為虢州刺史。戊申,以武寧軍節度副使李存權知宿州事。辛亥,涇原節度使杜建徽加檢校太傅、同平章事。建徽,吳越王錢鏐之將也,遙領涇原節製,至是以其上請加恩,故有是命。乙卯,以蔡州刺史黃貴為絳州刺史。辛酉,以絳州刺史尹皓為感化軍節度觀察留後。癸亥,以前永平軍節度副使張正己為房州刺史。乙醜,以宿州團練使趙麓權知河陽節度觀察留後,以左驍衛將軍劉去非為郢州刺史。戊辰,以權知永平軍節度觀察留後、兼判大安府事張筠為永平軍節度觀察留後,依前兼判大安府事。是月,晉王率師次楊劉口,遂軍於麻家渡,北麵招討使賀瑰以兵屯濮州北行台村,對壘百餘日。晉王以輕騎來覘,許州節度使謝彥章發伏兵掩擊。圍之數重,會救軍至,晉王僅以身免。

九月丁醜,靜勝軍節度、崇裕等州觀察處置等使、特進、檢校太傅、同平章事溫昭圖加檢校太尉。甲午,崇政院副使張希逸加金紫光祿大夫,行秘書少監。乙未,起複雲麾將軍、檢校太保、壽州團練使張昌孫落起複,授光祿大夫、檢校太傅。

冬十月辛醜朔,以前感化軍節度觀察留後、特進、檢校太保姚勍為左龍虎統軍,充西都內外馬步軍都指揮使。以洛苑使、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徒、守左威衛大將軍董璋為右龍虎統軍。己酉,以安南靜海節度使、檢校司徒曲美為檢校太保、同平章事。庚戌,以商州刺史康讚美為蔡州刺史。十一月壬辰,前懷州刺史朱勍授起複雲麾將軍,依前懷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