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知不覺中,她一步步滑入了敵人精心策劃的圈套裏,最終麵臨絕境。而可怕的是,這樣的圈套是她無論如何都無法抵抗的。
馮家的喜宴,隻是整個圈套中浮出水麵的冰山一角。對方早已布下天羅地網,她和太子妃、太子殿下、皇後殿下,都早已陷入死局。
太子殿下的玉佩無端出現在七公主口中……梅公主喜宴當日陷害她不成,竟直接向聖上指證她與太子妃合謀殺害七公主……朝中幾位禦史聯名上書要求廢黜太子……
布下這樣一個局,絕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至少那幾位素日有賢名、在明麵上又並不是豫王黨羽的禦史們,想讓他們聯名上書對太子發難,這並不簡單。
而最關鍵的物證,七公主口中的玉佩……
太子的貼身玉佩,為什麼會跑到七公主的口中?
若不是傅錦儀身在局中,她都幾乎要相信了是太子殺害了七公主,而七公主臨死前不甘心,拚命掙紮咬下了玉佩。可是……這不可能啊!
唯一的解釋是太子的玉佩被偷了。
可是……這種解釋也很不合理。
太子年近三十、性情沉穩老成、不苟言笑。在爭儲的過程中他始終表現出良好的防守與強大的韌性。這麼一個人,每日繃緊了神經像戰鬥一般去生活,他為何會給對手可乘之機,讓人偷了自己的貼身之物?
傅錦儀能夠肯定,太子自己都回答不出來這個問題。他要是知道自己的東西怎麼丟的、何時丟的,就不會有今天這一出了。
那個玉佩能成為鐵證,說明它肯定不是隨隨便便的東西,而是太子片刻都不離身、絕對不可能送人的東西。
玉佩。雙錦鯉樣式、雕刻祥雲的玉佩。
六娘在和敬公主身上見過一塊類似的玉,皇後似乎也有這麼一塊,其餘的皇子皇女都沒有。這應該不是聖上賜給他們的,是皇後娘家的東西。
是太子身邊出了內鬼。
這個內鬼,一定是個身份地位很特殊的人,而且深得太子的信任,甚至他應該在太子身邊潛伏了很多年!浮出水麵的玉佩如此不凡,是太子的貼身之物,也是本案的鐵證!既然是這麼要緊又要命的東西,太子怎麼可能隨隨便便讓人接觸到它?
能偷走它的,一定是被太子視作心腹的人。
傅錦儀心裏漸漸地沉下去。太子的處境比她想象地更糟糕,她進宮以來,看到的都是皇後和太子威儀顯赫的模樣、昭嬌公主雖然刁蠻胡鬧,在皇後和太子麵前卻始終翻不起浪來。傅錦儀根本想不到,豫王已經暗中積蓄了那樣龐大的勢力,有了足夠的能力給予太子致命一擊。
七公主柔弱而無辜,卻最終成為這場滔天戰火的犧牲品和導火索;那幾位禦史平日裏不顯山不露水,太子甚至不知道他們是豫王的人,一朝發難,連聖上也不會認為幾位禦史是受人指使。豫王還手眼通天,收買了太子的心腹盜竊太子貼身之物,才能最終完成這個計劃。
不知道京城中還有多少勢力是屬於豫王的?
事情已經無可挽回了,七公主死了,物證被留在她的口舌裏……事到如今似乎成了一個死局。
傅錦儀閉上了眼睛。她不敢想象自己將得到怎樣的下場。
豫王是不會放過太子夫婦和徐家的,而對於傅錦儀來說……
昭嬌公主和梅公主也不會放過自己。
***
很多天過去了。
傅錦儀和太子妃依舊被囚禁在原先的內室中,兩人在暗不見天日的空間裏過著渾渾噩噩的日子。
一天又一天,兩人在女官的嚴密監視下苟且偷生。
此時的太子妃正端坐在青玉案前,手中執一支小篆,正在抄寫一本厚厚的《妙法蓮華經》。
太子妃已經幾日不曾開口說話了,不是她不想說話,而是她吐出的每一個字都會被身側的女官們回稟到聖上跟前,或許還會被豫王得知。女官們先前還勸說太子妃早日認罪懇求聖上的寬恕,勸得多了,太子妃不為所動,女官們也就閉上了嘴。
太子妃開始抄寫佛經為七公主祈福。
相比之下,傅錦儀並不願意抄經。
她捏著自己的帕子坐在床榻上發呆,眼神空洞,麵容憔悴,如此一坐就是一整天。她並不是被嚇傻了,而是——她需要這樣安靜的空間來思考。
太子妃則是隻有在抄經的過程中最能夠沉下心來。
兩人各懷心事,周遭的女官們先前還虎視眈眈,過了兩日看她們老實地很,便以為這兩位貴人都被突如其來的禍患嚇得心神崩潰,也對兩人有所放鬆。
兩人就這麼老老實實地坐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