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魯橋篇 九
乾隆、香妃、紀曉嵐在龍舟提前用罷晚膳,王瓊遵囑劃了小船,接他們到湖上觀看日落。
微山湖的落日美麗而浪漫,它像天上掉下來的一顆熾熱的紅心,義無返顧地投入大湖的懷抱,燃起萬道激情的霞光!
小船來到一處蘆葦蕩,落日的餘暉將蒼綠的葦葉和灰白的葦花,染上一層耀眼的金黃。
葦鳥們對唱著“撐撐撐撐”、“刮刮刮刮”的情歌飛回巢內,它們應該不是那種心智不全的蒙鳩,它們的窩應是壘在粗粗的葦稈而不是軟綿綿的葦花上。乾隆叫王瓊輕輕劃船,盡量不要弄出聲響,以免驚擾愛情鳥們的安寧。
夕陽沉入湖底,蘆蕩裏的光線漸漸暗下來。天上的明星們紛紛從幕後走到前台,但暫時沒有節目上演,隻是以觀眾的身份俯看人間的悲歡離合。現在,微山湖蘆蕩發生的故事,應會引起它們的興趣。
此刻,在剛入夜的蘆蕩,可以聽到水鳥的啁啾,魚兒的唼喋,秋蟲的歌吟。好像還有人的聲音……是人的聲音,而且有男人和女人。岸上的青年男女,常坐了小船鑽葦棵成其好事,這比鑽高粱棵更隱蔽更浪漫。
男人和女人的聲音清晰起來。“咱倆死後,你願意變成一對葦喳子呢,還是願意變成一對花蝴蝶?”是女人哽咽的聲音。
男的說:“我覺得像梁山伯祝英台那樣,變成一對蝴蝶好,可以在田野天空,自由自在的飛翔。不過,我們如果死在蘆葦蕩裏,變成一對葦喳子也不錯,我們會整天對唱情歌,大聲地向世人宣告永恒不變的愛!”
男的反問女的:“你願意變成什麼呢?”
女的說:“我願意什麼都不要變!我願意活下去,一定堅持活下去!”
“對,我們要活下去,一定要活下去!”
男人說完,便聽到有小船劃動的聲音。接著,兩隻小船碰在一起。這對青年以為是來捉他們的,大吃一驚!男的便操起一杆漁叉,女的拿起一把砍刀,厲聲說:“誰要逼我們回去,俺就和誰拚命!”
紀曉嵐說:“請二位莫要誤會,咱們不過萍水相逢,毫無瓜葛,沒人逼你們做什麼!”
男人和女人收起漁叉和砍刀,卻是不言一聲,撐起小船竟自要走。乾隆說:“別忙走!聽了你們說話,定是遇到了大麻煩。能和我說說嗎?”
王瓊操著本地口音說:“這是京城來的黃老爺,曆來是扶危濟困,你們有什麼難事,盡管說出來!”
兩位青年人見來人誠心相助,便流著淚說出了事情的原委。
在距此約十五裏的地方,有個馬坡村,馬坡村有姓馬的人家。馬坡附近有個吳橋村,吳橋有姓梁的人家。附近還有個九曲村,九曲村裏有姓祝的人家。從梁、祝、馬三個姓氏中,人們很容易聯想到在中國家喻戶曉的梁祝愛情故事。不錯,這裏很久以前就有梁祝故事流傳,馬坡村東還建有梁祝祠和梁祝墓。此地人將民間傳說當成真人真事了,馬坡的梁、祝、馬三姓人家更認可自己是梁祝故事中三個家庭的後代。
紀曉嵐說:“梁祝並沒有結合,他們怎麼會有後代呢?”
“俺不是嫡係,而是旁係,這是肯定的。”
中國許多人家,常認古代名人為祖先當做光榮,比如劉漢認劉邦為祖即是如此。但馬坡三姓卻是例外,他們雖然認可,但並不覺得是什麼光榮的事。恰恰相反,他們甚至認為這個故事給他們的家庭帶來恥辱和尷尬。梁祝家庭認為,梁山伯祝英台在嶧山三年讀書期間,晝則同窗,夜則同眠,睡一張床太出格了。後來發生悲劇,也把責任推給對方。自然,更歸咎於馬姓人家。三姓人家的恩怨情仇綿綿延續,代代相傳,以致鬧到梁姓、祝姓和馬姓之間互不通婚的地步。
眼前的這對青年,男的叫祝有魚,女的叫馬蘭花。他們的婚戀不僅遭到家人的堅決反對,而且遭到兩個家族的激烈反對。於是他們逃到湖上,已兩個多月了。在湖上的日子是幸福的,又是極其艱辛的。忍饑挨餓不必說了,更常常受到風浪的威脅,小船時時有顛覆的危險,就像變成葦喳子鳥的那對青年,遲早會發生慘劇的。
乾隆對祝有魚、馬蘭花說:“馬坡三姓不通婚是不合情理的,這個陳規陋俗必須要破!明日我們到馬坡去拜謁梁祝墓和梁祝祠,你倆跟著去。找你兩家的家長和兩姓族人說合一下,你們的婚事定會圓滿解決的。”
二人聽後大為驚喜,但又有些擔心,說:“不知多少年多少代形成的老規矩,隻憑你說一下,就會輕易破了嗎?”
紀曉嵐道:“黃老爺說話曆來一言九鼎,金口玉言,豈是兒戲!你們放心好了,不會化蝶變鳥了,你們的喜酒吃定了。”
二人眼含激動的淚水跪下連連磕頭,額頭碰得木船響。
次日一早,祝有魚和馬蘭花帶領著乾隆一行上了路,此時兩個青年人方才知道,昨晚遇到的竟是當今皇帝!
紀曉嵐對乾隆說:“昨晚在蘆葦蕩,並未看清兩個青年人的麵目。今日看到二人的長相氣質,忽然覺得可用兩種書體作比擬。”
“噢,如何比來,說來聽聽!”
紀曉嵐說:“祝有魚長得身材修長,麵容清瘦,卻透著一股硬朗之氣,也許是他對愛情的堅貞給臣留下的一種印象。如此長相如此氣質,令臣聯想到宋徽宗趙佶的瘦金體。而馬蘭花長得豐潤嫵媚,氣韻生動,令臣聯想到陛下您的乾隆體。”
乾隆說:“好!將人體比做書體倒也新鮮;且‘情與貌,略相似’,所比大致也算妥帖。將朕的所謂乾隆體,和趙佶的瘦金體相提並論,朕亦認可。屈指一一數來,中國曆代帝王在書藝上真正有成就者,可謂寥若晨星。趙佶自然是佼佼者,朕亦應忝列其中吧。但若論起文治武功來,宋徽宗這個敗國之君,可是難望朕的項背了!”
紀曉嵐說:“所作比喻,隻是取其相似一點而已,並不論及其餘。若論及文治武功來,宋徽宗豈能與吾皇相比!吾皇的文治武功是巍巍泰山,他不過是一粒塵芥而已。”
一番話說得乾隆滿心歡喜。
很快來到馬坡,首先到梁祝合葬墓拜謁。隻見墓草青青,彩蝶飛舞,周遭有十餘株古柏環護。墓前樹一巨大石碑,碑上刻有《梁山伯祝英台墓記》,乾隆、紀曉嵐懷著極大的興趣讀起來:
外記二氏出處費詳。邇來訪諸故老傳聞,在昔濟寧九曲村祝君者,其家钜富,鄉人呼為員外。見世之有子讀書者,往往至貴,顯耀門閭;獨予無子,不貴其貴,而貴裏胥之繁科,其如富何!膝下一女,名英台者,聰慧殊常。聞父谘歎不已,卒然變笄易服,冒為子弟,出試家人不認識,出試鄉鄰不認識。上白於親:畢竟讀書可振門風,以謝親憂。時值暮春,景物鮮明,從者負笈,過吳橋數十裏柳蔭暫駐。不約而會鄒邑西居梁太公之子,名山伯,動問契合,同指嶧山先生授業。晝則同窗,夜則同寢,三年衣不解,可謂篤信好學者。一日,英台思曠定省,言告歸寧。倏經半載,山伯亦如英台之請,往拜其門。英台肅整女儀出見,有類木蘭將軍者。山伯別來不一載,疾終於家,葬於吳橋迤東。西莊富室馬郎親迎至期。英台苦思:山伯君子,吾嚐心許為婚,第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成室家之好。更適他姓,是異初心也。與其忘初而愛生,孰若舍生而取義,悲傷而死。少間,愁煙滿室,飛鳥哀鳴,聞者驚駭。馬郎旋車空歸。鄉黨士夫,謂其令節,從葬山伯之墓,以遂生前之願,天理人情之正也。……
紀曉嵐說:“從碑記看,重修梁祝墓和梁祝祠的時間是在明·正德十一年,乃當時朝廷大員主持重修。據臣所知,全國不少地方有梁祝傳說;而眼前這塊碑,樹碑時間最早,記述梁祝故事最為詳細完整。”
乾隆說:“重修時間是在明·正德十一年,而最初築墳建廟,應該是更早年的事。由此可以證明,馬坡的梁祝故事確乎流傳久遠了。有意思的是,碑文中提到的九曲村、馬坡西莊、吳橋乃至嶧山,都是此地地名。且此地的三姓人家,均承認是故事中三姓的後人。紀昀,你覺得馬坡的梁祝故事是真人真事嗎?”
“也許有真人真事做原型,經過不斷加工演繹而成。碑文上沒有荒誕不經的化蝶情節,但也有經不起推敲的地方。比如寫二人‘晝則同窗,夜則同寢,三年衣不解,可謂篤信好學者’。首先,三年衣不解是因為刻苦學習嗎?不是。這不過是為祝英台掩飾女兒身虛構的一個不真實的情節罷了。難道到了炎熱的天氣,梁山伯也穿戴得整整齊齊、將身體遮掩得嚴嚴實實嗎?還有三年來,如何解手?如何洗浴?祝英台再會掩飾,梁山伯再是書呆子,也會看出破綻的。總之,三年同寢一床而不發覺,令人難以置信。”
此時,香妃、王瓊、祝有魚、馬蘭花以及太監高雲、宮女蓼花,紛紛將采來的野花獻在梁祝墓前,最終完全覆蓋了墓塚。這個蘊含無限情愛的“土饅頭”,一時變得花團錦簇,像一個巨大的新嫁娘花冠,煞是好看!
乾隆說:“祝英台是從孔孟之鄉走出來的另類女性。她女扮男裝隻身外出讀書,和一位男生三年同窗同寢,最終以死抗爭父母之命定下的婚姻,這些都表明了她的叛逆性格。但是,他們淒美的愛情故事,也深深地感動了朕。讓我們以愛的名義,向他們深深鞠上一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