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走入野性穀 1 枯井溝裏的“阿裏巴巴”
枯井溝村——一個在我記憶裏熟悉的村莊。這裏是個“滴水貴如油”的窮山鄉。方圓十幾裏沒有一條溪流,百姓喝的是老天下雨淤積的泥塘水。天一旱,鄉親們隻得爬山越嶺到幾十裏外的地方去擔水。民國元年,村上有位出外當了洋學生的人回莊後,左看風水,右看地形,接二連三打了幾口井,結果皆不見“龍王爺”出現。後來,又有幾幫小夥子賣兒賣女,積攢了些錢在村邊和山上掘了無數口井,可口口皆枯,枯井溝永遠是貧困村,打解放以來,年年吃國家救濟。1979年,為了幫助枯井溝的老鄉解決千年之愁,我當時所在的部隊決心在這一帶為群眾尋找地下水源,這裏是個岩溶幹旱區,經過幾位水文地質工程師的普查探測,我們得出結論:桔井溝一帶是有地下水的。部隊下了很大的力量,走了一個又一個千年古洞,也始終沒有找到地下水。最後,從地形上分析和老鄉提供的資料,認為應該還有一個溶洞,結果發現這個溶洞的洞口就在我們所住的村民墨西家後邊。第二天,當我們正準備向最後一個洞穴探險進軍時,沒想到墨西死活不讓我們進去。他怒氣衝衝地站在洞口說:“我決不讓你們進去。這是我祖先發現的洞,決不允許你們衝撞我祖先的神靈。”
這真是怪透了!叫大隊幹部來勸說也沒用。我們隻好停止了行動。晚上發現,墨西把我們幾個人的行裝從屋裏全扔了出來。他是要趕我們走!
枯井溝的老鄉含著眼淚送我們走,而我們則帶著遺憾和惆悵離開了這個村。
想不到20年後的今天,我接受地礦部委派,調查群眾采礦風潮的第一個采訪對象,竟然又是桔井溝!
去枯井溝,從古丈下火車後,還得走三天。在搖搖擺擺的手扶拖拉機上,我一邊望著兩邊聳入雲端的大山,一邊想著進村後是否還是鑼鼓喧天的“歡迎解放軍同誌進村”的熱烈場麵以及大隊支書熱情得發燙的賀詞。當然,最想的還是墨西,他是否還那樣壯實,還死守著那個“神洞”?
“嘟嘟——”拖拉機的急刹車突然打斷了我的思路。“到了,下車吧!”車把式對我說。果真,眼前就是我熟悉而陌生的小山村!
“交錢吧!”
“多少?”
“150塊。”
“什麼,才二十幾裏路就要150塊?”我對這位車老板如此黑的價大為驚訝!
車老板黑著臉,顯然很不滿意,蔑視地瞥了我一眼,說:“看你沒帶什麼家什,我開的還是便宜價呢!快拿錢吧!不然,就把你手裏的皮箱留下也行。”他看看我,露出一絲山民特有的狡黠的笑容。
我簡直把肺都快氣炸了!可想想要不給,又有什麼辦法?瞧對方那個虎視眈眈的神色和壯實得能同東北虎比高低的塊頭,我自知不是他的對手。無奈,為了這倒黴的采訪,為了這枯井溝的“冤家”。
“給,把我這半個月的差旅費全給你!”我氣呼呼地打開皮包,把三張麵值50元的新票扔給了他後,轉身朝村裏走去。
“喲喲,同誌,慢點走——!”他又在後麵叫住我。
“怎麼,還不夠!”我真火了,把皮箱往地上一放,意思是說:幹脆你把這東西一起拿走算了。反正裏麵除了一台舊相機和幾件換洗的衣服,幾本稿紙之外,沒有什麼值錢的貨!
“同誌,別誤會,我、我不是這個意思。”車老板一改方才那副生意人的麵孔,笑著對我說:“你是作家吧?”
我點點頭,心想:怎麼,對作家就可以多敲竹杠?
“真對不起、對不起,這錢你收回吧!算我順了你一段路。”他把三張新票還給了我。他不好意思地說:“我還以為您是來收貨的大老板呢!所以……”
大老板?收貨?我聽不懂他的話。
“您沒聽說?哈,咱枯井溝如今是發啦!山內山外,就是連省城的人都往咱這兒跑呢!”車老板越說越來勁:“這開春季節還算是閑的呢!一到六七月份,像你這樣的外鄉人,我每天大概要拉上三四十個。”
“他們是什麼人?來這兒幹啥?”我好奇地問。
車老板眼睜得溜圓,然後哈哈大笑起來:“怎麼,像你們這樣的作家都不知道!他們呀,全是到這兒收貨的大老板!”
“收什麼貨?這兒真發現了金子?”雖然在長沙時,省地礦局的同誌對我介紹過桔井溝,可我一直不相信這個滴水難找的窮山村怎麼可能成為“寶葫蘆”。
“那還有假!”車老板得意地說。
“這麼說,你和你們村全成萬元戶了?”我禁不住高興起來。